在浙江省嵊泗县青沙村深处,海风常年裹挟咸腥气息吹拂过高低错落的屋舍,村中无人不知晓那位守在小小卷烟铺子里的徐大爷。他店铺虽小,却格外引人驻足——柜台上不见灰尘堆积,倒是端放笔架,悬垂着几支毛笔;墨香悄然弥漫,竟与烟草气息奇妙地交织萦绕,铺开一方迥异于外间风浪的宁静天地。
徐大爷的书法之路始于柜台后的寂寞时光。他自嘲道:“守着铺子,客人稀疏时,便学着写写字,最初也不过是消遣光阴罢了。”初时,笔尖生硬如礁石,墨迹如浪头般歪斜难控。可渔家人骨子里的坚韧,使徐大爷不曾搁笔。他反复描摹,用旧报纸练字,如同船夫不倦地修补渔网,一笔一划,竟也渐渐驯服了那桀骜的墨线,在岁月里沉淀出几分筋骨力道。
徐大爷的店铺,慢慢地成了村中稚童感受汉字温度的启蒙之所。常有小脑袋好奇地探进店内,他便耐心指点他们握笔姿势,讲述横竖撇捺间的故事。孩子们那歪歪扭扭的描红作业,也常被他细心收好,郑重地贴在柜台旁的木壁上,犹如一张张质朴的帆,载着渔村下一代驶向墨香流淌的文化之海。
图为徐大爷为村里儿童指导毛笔书法
日子久了,那墨香竟悄然织进了渔村细密的网眼中。新屋落成,红纸上他写就的“吉星高照”便成了最朴素的祝福;年节将至,渔家门前最鲜亮的点缀,便是他笔下流淌着平安祈愿的春联。更有一样东西,无声无息地嵌入了渔民们搏击风浪的日常——柜台一角,端端正正压着徐大爷亲手绘制、抄录的“嵊泗潮汐涨落参考表”。那泛黄的纸张上,墨字工整如列队的兵卒,清晰标注着每一天浪涌的时辰与高度。
徐大爷的铺子,渐渐地成了渔人出海前必至的“锚地”。老林头出海前,总要来问问:“老徐啊,帮我瞅瞅明儿几时开海吉利?”徐大爷便推推老花镜,俯身细查墨痕勾勒的潮汐表,指尖在纸上缓缓移动,如同在抚摸大海隐秘的脉搏:“嗯,辰时潮平,利出行。”那简短的话语,竟比庙里的签文更令人心安。王阿婆为儿子缝补渔网,也爱倚在店门边絮叨几句,徐大爷便默默研墨,蘸饱了笔,在红纸上写下一个方正敦厚的“安”字递过去。墨迹未干,那沉甸甸的安心,却已随着墨香浸润了老人褶皱密布的心田。
在这片潮汐往复的土地上,徐大爷的柜台是方寸之间的灯塔:墨香无声浸润着渔村日常,让坚韧的生活在笔墨提按间,显露出温润如珠的文化底色。日子再粗粝,心手传承的温度终会将其打磨出光泽;小技润物无声,亦能锚定一方水土的灵魂。(周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