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宜章县莽山瑶族乡的烟田里雾气未散,烟农赵立新弯着腰,仔细拨开浓绿的烟叶。烟草技术员吴楚杰蹲在一旁,手指精准地点在一片略显发黄的叶子上:“老赵,这片下部叶得处理掉,留在田里容易招虫害。”赵立新点点头,利落地摘下叶子放入专用袋中。这些天,这样的场景在宜章县数千亩烟田里反复上演——烟农们一年中最紧张也最充满希望的“黄金烤季”悄然拉开序幕。
【烟田清源:筑牢丰收第一道防线】
烟田是金叶诞生的摇篮,保障源头才能确保烤房炼出真金。当地的技术团队深知,丰收的第一道防线必须构筑于田间地头。
他们精准识别,源头拦截隐患。技术员们深入田间,手把手指导烟农练就“火眼金睛”,精准识别并摘除下部发育不良、有病虫害迹象的不适用烟叶。一筐筐被清理出的烟叶被严格带离烟田,在指定区域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不仅直接减少了病虫害的孳生源与传播链,更显著提升了整片烟田的卫生水平。
推动科学处理,阻断传播路径。烟草站技术组长王工介绍,以往一些烟农对病残叶危害认识不足,随意丢弃,往往导致病虫害在烟田内反复侵染。如今,技术员们带着专用收集袋,指导烟农及时处理病残叶,确保每一片被清理的烟叶都被妥善安置,彻底斩断传播路径。
行走在黄沙镇堡城村的烟田里,绿意盎然,垄间干净整洁。“以前觉得摘掉这些叶子可惜,现在懂了,这是给好叶子腾地方!”烟农刘爱桃大姐一边熟练地分类烟叶,一边感慨道,“技术员天天在地里转,讲得明明白白,田里病害少了,叶子长得更精神,烘烤起来心里才有底。”
【智慧烘烤:解锁金叶炼成“密码”】
当一批又一批鲜烟叶被送进烤房,一场关乎最终品质与价值的“蜕变”正式启动。宜章县将提升烘烤“硬实力”作为重中之重,创新的“1+N”与“1+1”技术指导服务模式,覆盖了从采收、运输、分类编竿到烘烤管理的全链条。
工艺精进,“三段式”烘烤稳控全局。在笆篱镇皂角村的密集烤房群旁,烘烤主管李磊正拿着温湿度记录仪,向围拢的烟农讲解:“‘三段式’烘烤的核心就是变黄期、定色期、干筋期,每个阶段温湿度控制像绣花一样精细,火候差一点,烟叶价值就差一截。”技术员们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演示、发放图文手册等方式,重点普及推广这一成熟工艺,强化烟农对成熟采收标准、鲜烟科学分类等关键技术的掌握。
细节制胜,一片一叶关乎价值。在赤石乡曹田村的烤房前,烟农老曹正和几个帮手对刚运来的鲜烟进行精细分类。“老叶、嫩叶、适熟叶,得分门别类绑竿,不能混。”烟草站站长蒋闻予反复强调,“混编一竿,烘烤时水分排出不均匀,好叶子也烤不出好颜色。”科学的鲜烟分类编竿,是提升黄片率、保障烟叶均匀受热的基础。
精准赋能,技术指导直达末梢。所谓“1+N”,即一名烘烤经验丰富的“烘烤主管”辐射指导多名普通技术员;而“1+1”则是一名技术员定点深入服务一个重点村或烘烤工场。这种点面结合的模式,确保了最前沿、最实用的烘烤技术能够及时、精准地传递到每一位需要它的烟农手中。
【协同交响:合力奏响服务最强音】
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保障烟叶烘烤季的顺畅高效,离不开强大的“软实力”支撑——多方协同联动织就了一张细密的服务保障网。
精准规划:,烤房资源高效调度。在关溪乡,烟草站联合当地合作社、乡政府及村委会,早早开始摸排烟农种植面积、预估烘烤量,科学制定烤房使用流转计划。“哪家烟哪天采,用哪个烤房,烤多久,基本都提前排好了。”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一户一策”的烘烤计划有效避免了烤房闲置或争抢,资源利用更高效。
立体管护:田间到烤房无缝衔接。烘烤季也是大田管理的关键期。县局协调引入无人机飞防服务,对连片烟田进行高效、统一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下部叶早烤”技术,减轻植株负担,优化中上部叶生长空间。这些措施与烘烤工作紧密衔接,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更多优质鲜烟叶进入烤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