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运头村的烟田已是一派繁忙。村党支部书记杨虎山挽着衣袖,带领村民在翠绿的烟垄间除草揭膜,大家有说有笑,干劲十足。望着油亮茁壮的烟苗,这位“当家人”眼角笑出细纹:“都说咱运头村名吉利,如今真迎来了好光景!”
运头村位于朱阳镇西南 5公里的大山深处,全村432 户、1620人。该村虽有“运头”祥瑞之名,但村民们的生活却较为清苦。此地群山连绵,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尽管坐拥3800余亩耕地,却因缺乏特色产业支撑,村民们长期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收入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受限。
烟叶产业为村民带来增收希望。
2018年,是运头村命运的转折点。灵宝市人民政府依托当地资源禀赋,高瞻远瞩地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果、菌、烟、药、牧五大特色产业。自此,运头村开始“转运”,踏上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运头村烟叶技术专干杨锁劳清晰地记得,那天,村里迎来了一老一少两位专业人员。年长的是三门峡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烟叶生产收购服务部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年轻的是朱阳镇烟叶生产办公室工作人员。他们一到村里,便迅速投入工作。白天,他们穿梭在田间,在每块田地的不同位置采集土样,并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夜晚,聚在村委会,对照检测数据,反复研讨产业规划。半个月后,一份详细的烟叶产业规划图新鲜出炉。当年,运头村依托这份规划图,顺利发展烟叶种植 800 亩,迈出了产业转型的坚实一步。
种好烟叶,科学技术是关键。为提升村民烟叶种植技术,灵宝市局(分公司)朱阳烟叶收购站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驻村,为烟农提供零距离、常态化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村里成立“烟农夜校”,根据烟叶生产实际和烟农个性化需求,采用理论教学、现场实操、观摩学习等多样化方式,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系统培训。
“在烟站的悉心服务指导下,咱村 82 户烟农,几乎每家都有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烟能手哩!”杨锁劳眼睛笑得眯成缝,“以前种地光靠蛮力,现在跟着专家学门道,亩均收入都在五、六千元以上呢!”
运头村的耕地多分布于海拔1000米的山塬地带,充足的光照资源与显著的昼夜温差为烟叶种植提供了天然优势,可崎岖难行的山路却成了产业发展的“拦路虎”。村民上山劳作,只能依靠肩挑背扛,不仅耗费大量体力,而且效率极低。
为帮助烟农增收致富,三门峡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多方争取资金,不但修建了8公里水泥路,打通了山脚与村子之间的运输通道,而且建成50座现代化电能烤房,有效保障了烟叶烘烤质量,提升了烟叶品质。此外,还协助村委成立烟叶专业合作社,配齐配全各类农机农具,组织专业化服务队伍,实现从耕地到采收的专业化服务和机械化作业,引领村民逐步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烟农开展烟田揭膜作业。
在技术与基础设施的双重助力下,运头村烟叶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自2020年以来,该村烟叶种植规模持续稳定在1800亩,年产值突破900万元,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依托烟叶产业积累的发展势能,三门峡烟草公司灵宝市分公司进一步挖掘运头村资源潜力,因地制宜探索“烟叶+药材+果木”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帮扶和资金支持,助力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同时,积极牵线搭桥,引进灵达矿业、山鑫建材、万谷石材等企业入驻,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形成产业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4岁的村民周文强以前曾在外地打工,听闻村里许多村民依靠烟叶种植走上致富道路,心中便燃起返乡创业的念头。2023年,周文强回村尝试种植20亩烟叶,当年就收入近10万元。“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人,这可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尝到甜头后周文强信心倍增,次年流转土地50亩种植烟叶,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与此同时,他的妻子也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找到了工作,在烟叶生产旺季,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站在村头百亩烟叶示范田里,杨虎山眼中满是憧憬:“这条‘金叶链’串起了大伙的致富梦,咱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如今的运头村,正乘着产业振兴的东风,朝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稳步迈进。(王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