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发展不平衡难题?江西省德安县聂桥镇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创新实施村干部跨村任职机制。该镇通过系统化的“三选三用”模式,打破传统村域界限,推动优秀村干部在强弱村之间合理流动,有效盘活人才资源,激发村级组织活力,为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和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创新选任机制,精准输送“领头雁”
聂桥镇立足实际,构建“内选、交流、选派”相结合的村干部跨村任职机制,精准匹配发展需求:
1.内选骨干强治理: 从现有村干部、乡土人才、在外能人、本土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经考察培养后跨村任职。例如,针对夏家铺社区治理任务重、长期由镇干部代管的问题,选拔宝山村有龙头企业工作经历的村干部祝思成担任社区书记。其到任后推动集镇规范管理,发展稻莓轮作产业,实现社区集体经济“零突破”。
2.交流能人促发展: 针对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的“弱村”,从产业强村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宝山村年轻“两委”干部刘辉被选派至柳田村任党支部书记后,迅速盘活闲置资源(收回菌菇大棚、流转千亩土地),发展规模种植。一年内,该村集体经济从不足5万元增至16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500余元,成功实践“强村带弱村”。
3.选派精英破难题: 对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的“软村”,推行“镇村一体”机制,选派优秀乡镇干部下沉任职。镇纪委副书记桂家知(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担任永丰村党支部书记后,创新“红绿相融”发展思路,巩固茶业并联合邻村打造农文旅项目,建成省级3A级乡村旅游点和市级研学基地,实现三产融合。同时培育后备力量,顺利完成新老交接。
二、强化激励保障,提升履职“驱动力”
为确保跨村任职干部“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聂桥镇着力构建科学的激励与支持体系:
1.党委统筹强支撑: 镇党委建立“党委搭台、四给帮扶”(给思路、给干部、给产业、给项目)机制,为跨村干部提供强力后盾。例如,针对柳田村资源不足问题,2024年创新成立镇村投资公司,由跨村任职的刘辉兼任负责人,整合资源发展产业,柳田村以资金入股增收,有效破解“有资源无发展”困局。
2.梯队培养蓄后劲: 实施“头雁领航+梯队培养”工程,在跨村任职村整合老支书、乡村能人组成智囊团。优化班子结构,推动年轻化、专业化。目前村“两委”平均年龄降至39.2岁,全员大专及以上学历。依托“青年人才回引计划”,引进培养年轻干部和后备村书记,如后备人选易春超在高标准农田改造中展现出色组织能力。
3.深入群众聚民心: 跨村干部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履职基础。如柳田村书记刘辉到任后迅速开展“三访三听”(访党员、访能人、访群众),摸清产业困境、收集发展建议、解决民生诉求(如推动道路安全改造),切实为乡村谋发展、办实事。
三、推动区域联动,释放协同“新动能”
跨村任职机制有效促进了片区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1.组织联建强堡垒: 按“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成立三个联建片区,由优秀村书记任片区长。建立“党员大会联开、主题党日联过,干部互通、党员互动”机制及“周对接、月例会、季联动”工作制度。实施村干部共育工程,整合资源开设“红色课堂”“田间课堂”“产业学堂”,提升整体能力。
2.产业联兴添动能: 联建村统筹资源,深挖区域特色产业。宝山村、梓坊村、永丰村依托红色文化、茶文化及葡萄、稻虾等资源,打通交通内循环,搭建互补发展平台,形成农文旅精品线路。宝山村和永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梓坊村稳步增长,联村发展成新引擎。
3.治理联抓提效能: 推行联建村村民议事协商机制,由联建村书记任协商组长,依托“板凳会”“有事先商量”等平台,集中解决跨村域问题。成功调解如蛋鸡养殖项目征地、建房用地纠纷等重要事项,提升区域治理水平。
德安县聂桥镇探索的村干部跨村任职机制,通过制度化的“选、育、用、联”,有效破解了乡村人才分布不均、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实现了人才资源优化配置、集体经济显著增长、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的“多赢”局面。这一创新实践,为全国范围内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德安样本”。(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