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有言:“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6月25日全国土地日的钟声,不仅是对土地资源保护的庄严宣示,更是跨越千年文明的深沉回响。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黄土地,既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记忆,也是“耕者有其田”的民生期许,守护土地,就是守护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
土地是文明的摇篮,更是生存的根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农与地也”,道出了土地与人类生存的本质关联。从“苏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到北大荒变北大仓的拓荒奇迹,每一寸沃土都孕育着生命的希望。当前,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这份成绩背后,是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是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执着践行。然而,当我们看到良田被混凝土蚕食,黑土地肥力逐年下降,便知守护土地资源的使命刻不容缓。
面对土地资源的严峻挑战,历史的智慧与当代的担当交织共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启示我们土地治理需遵循自然规律;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沙造林”的奋斗精神,印证着守护土地的决心。现实中,我国推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望天田”变身“吨粮田”;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将废弃荒地变为生态绿地。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土地守护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坚守。
土地保护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政府需完善规划引领与法治保障,以"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治理效能;企业应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履行生态责任;企业应践行“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像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通过立体空间开发,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公众当传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俭传统,用光盘行动减少粮食浪费。唯有让“寸土寸金”的意识深入人心,才能构筑起土地保护的人民防线。
正如《诗经》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新时代语境下,这片土地属于每一个奋斗的中国人。全国土地日的设立,既是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时代呼应,更是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寸土地,用实干之姿守护山河沃土,让“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图景,永远镌刻在华夏大地上。
武汉市蔡甸烟草专卖局 蔡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