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沃土 振兴引擎】商水:深化提升“两园”创建 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2025-07-08 17:09:25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本台讯 近年来,商水县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返乡创业园创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高位推动,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全县“两园”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效

本台讯  近年来,商水县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返乡创业园创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高位推动,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全县“两园”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在商水县姚集镇,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红薯现代产业园,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在深化产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将红薯这一传统作物打造成带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红薯产业园负责人伍楠楠介绍说:“目前,我们园区已发展标准化红薯种植基地2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薯1.8万亩,为提高统一红薯产量和品质,我们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种植。”

目前,园区产出的红薯达到四万五千吨,除了销往全国,还通过深加工,制成红薯粉条、粉皮、蜜薯果脯、红薯干等多个系列产品,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已达到年加工红薯3万吨的能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畅销全国各地。该园区的带货主播卢梦蝶告诉记者:“我们的红薯果脯最受欢迎,很多回头客,每天都能售出四五百单。”

 

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园区通过“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流转收入,还创造5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带动了当地运输、包装、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姚集镇党委书记曹辉表示:“我们镇将全力扶持红薯产业园发展,引导更多村民加入,达到3万亩种植规模,同时,协助园区在种植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上出成果、结硕果,开发系列衍生产品,打造强势品牌,使其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杆。”

位于张庄镇的盛泽袜业返乡创业园,虽然成立不到一年,但它用“一只小袜子” 撬动乡村振兴大棋盘,织就了一段产业传奇。走进返乡创业园的智能化织袜车间,只见一片繁忙景象,150 台织袜一体机与6台缝头机等智能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五颜六色的袜子源源不断地下线,产品远销国内外。

盛泽袜业返乡创业园负责人李明告诉记者:“我在浙江从事袜业15年了,一直也想回来做点什么,去年10月,了解到家乡的招商策略正好与我的想法契合,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带着项目回来了。目前,园区日产袜子30000余双,年产值3000余万元,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400余个就业岗位。”

眼下,像李明这样的大批返乡创业者正在用技术与热忱点燃乡村振兴的燎原之火。为支持返乡创业,当地政府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让创业者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创业中。

张庄镇党委书记王文灵表示:“我镇坚持以人缘、地缘、机缘为纽带,积极开展亲情、友情和乡情招商,同时,用心用情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乡友在家乡办得成事、雇得到人、赚得到钱,奋力将乡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这“两园”只是商水县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缩影,当前,商水县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和群众就业条件,已形成“西菌(羊肚菌)东薯(蜜薯)、近郊果蔬花卉、全域鸽子养殖”的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布局,以及东部渔网、西部袜业,南部文印、全域服装加工的返乡创业园布局。截至目前,商水县32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直接带动371个村集体、7万余农户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增收约720万元;19个返乡创业园直接带动346个村集体、近13万农户就业,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周边收入20%以上,村集体增收4%以上,群众增收稳定可持续。

商水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王申说:“商水县‘两园’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吸引了人才回流,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不断强化资源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服务保障来提升‘两园’发展生命力,真正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带动、群众唱戏’的良性循环,使其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许伟光        通讯员  高玉贵 刘永建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