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浪花,而欧焕章先生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的人生轨迹,从乡村的田野到城市的喧嚣,从基层的劳作到文化的传承,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节点上,每一个脚印都写满了故事。近日,我们有幸与欧焕章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聆听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心路。
早年经历:从代购代销到村干部
欧焕章的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他,年仅16岁,便开始在福田沙嘴村做代购代销店工作。
23岁时,凭借着勤劳和聪明才智,欧焕章很快便在村里崭露头角。他担任了村里的会计员和办公室主任,负责村里的文书工作。回忆起那段时光,欧老说:“那时候,村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都有一股子拼劲。我负责村里的会计分配工作,还有粮食、番薯、甘蔗的分配,每年春种秋收的时候,都是我最忙的时候。”
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也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从香港贸易到股份公司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进了欧焕章的心中。1978年,他看到了新的机遇,决定前往香港做小额贸易生意。欧老感慨地说:“那时候,我们开船过深圳河到香港那边运货回来,虽然辛苦,但收益还不错。后来,我还担任了厂长,负责管理工厂的生产和后勤工作。”
1992年,深圳市农村城市化改造正式启动,欧焕章所在的村子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他积极参与了村股份公司的筹备工作,与两位老干部一起,起草了股份公司的章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初稿,并送到了福田区相关部门参考。这段经历,让欧焕章深刻感受到了深圳农村城市化的艰辛与不易。
写作之路:留存历史,传递文化
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欧焕章先生始终心系文化传承。他看到香港同胞回乡后缺乏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便提议成立宗亲会,为他们提供便利。
最令人钦佩的是,他花了八九年时间,带领村里的退休干部和香港同胞,走遍了顺德、中山、南海、欧余山,甚至远赴浙江太湖、雁门关等地考察,最终编写了 20 多万字、380 多页的《沙嘴欧氏族谱》。这份族谱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变迁,还承载了深圳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退休后的欧焕章,也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拿起笔,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深圳农村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留存下来,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创作《欧焕章诗词》一书时,欧焕章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他是广东人,普通话不太标准,因此在韵律和押韵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字,他要不停地翻阅字典。但正是这份坚持和执着,让他的作品充满了韵味和感染力。
展望未来:继续公益,传递正能量
对于未来,欧焕章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欧老表示,他将继续关注深圳地区的发展和村民的生活状况。他可能会写一些关于政府与村民关系、农村土地利用等问题的意见书,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会继续参与村里的事务,为村民提供帮助和建议。
如果有一天不再写作,欧焕章先生希望以一个热心人的身份继续表达自我。他会在村里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双方的沟通和理解,让村民的生活更好,社会的矛盾更少。他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关心和投入,无论是建房、设计电梯楼,还是处理日常事务,他都会全力以赴,展现自己的价值。
以笔为舟,载史远航
欧焕章,这位退休的村干部和作家,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了深圳农村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他的作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深圳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欧焕章能够继续以笔为舟,载史远航,将更多的深圳故事和历史文化传递给读者。
在采访的最后,欧焕章表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激励更多的人为深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为深圳的文化事业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这份坚持和执着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对欧焕章的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