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子走进西藏林芝:在行走中读懂民族团结与发展

2025-07-28 10:43:01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七月的林芝,尼洋河碧波轻漾,青稞田翻涌着金色的喜悦。7月以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雪域江南”实践团踏上西藏林芝这片雪域高原,穿梭于烈士陵园、文化展馆、乡村院落、校园社区与政务大厅之间。

 七月的林芝,尼洋河碧波轻漾,青稞田翻涌着金色的喜悦。7月以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雪域江南”实践团踏上西藏林芝这片雪域高原,穿梭于烈士陵园、文化展馆、乡村院落、校园社区与政务大厅之间。他们在触摸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在见证变迁中了解发展密码,在交流互动中铸牢团结之魂,让青春的足迹深深印刻在雪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上。

缅怀先烈:于红色记忆中厚植团结根基

实践首站,“雪域江南”实践团成员来到林芝市烈士陵园开展纪念活动。在烈士纪念碑前,全体人员列队肃立,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并鞠躬致敬。三次深深鞠躬里,饱含着对为民族解放、国家统一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最炽热的缅怀与敬仰。

队长范子硕在参观“民族团结”主题浮雕时表示,“他们用生命筑牢的,正是今日西藏民族团结、蓬勃发展的根基。”在他看来,新时代青年当以先烈为镜,让红色基因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生生不息,续写团结与发展的崭新篇章。先烈们用热血浇灌的团结之花,如今已在林芝大地上绚烂绽放,成为团队成员心中最深刻的精神印记。

讲解员带领实践团队参观烈士陵园

 

探秘博物馆:触摸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文化根脉

位于尼洋河畔的藏东南文化博物馆是藏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重要场所。队员们仔细参观展品,认真聆听讲解,在一件件文物中感受藏东南地区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珞巴族的竹制箭筒与汉族的铁器农具并排陈列,门巴族的纺织机上还留着多民族改良的痕迹,清代铜佛造像的衣纹里藏着汉藏雕塑技艺的对话…… 2000余件文物静静诉说着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悠久故事。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观,我们了解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也就更能体会到民族团结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团队成员苏日古格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文化的交融是民族团结最深沉的根基,唯有守护好这份多元共生的文化财富,才能让团结之魂代代相传。

走访嘎拉村:见证乡村振兴中的团结力量

实践团队来到被誉为“西藏桃花第一村”的嘎拉村,映入眼帘的是硬化道路纵横交错,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庭院里的桃树硕果累累,一派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图景。

通过与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交流,队员们了解到村庄的蜕变轨迹: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柏油路,嘎拉村依托“桃花经济”,做好“旅游+”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让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实践团队与边巴书记合影

“6月27日,边巴书记激动地说,“我们在党兴边富民好政策的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他的话语,正是民族团结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宣讲进基层: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

带着实践过程中对民族团结的深入思考,团队先后走进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和尼池社区,开启了两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

范子硕在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圆心馆与二高学生互动

阿亚拉·巴合波拉提摄

团队成员以“民族团结与民族政策”为切入点,围绕西藏的历史发展变迁,结合近年来嘎拉村脱贫致富的实践成果,以及林芝二高多民族学生在互学互助中凝结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情谊,深入解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生动阐释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同学们,作为高中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民族团结?”提问刚落,台下便响起热烈讨论声。“我要争当民族团结宣讲员!”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西藏的团结发展贡献力量! ” 同学们争相举手,分享心中的答案。

活动中,无论是学校师生与团队共同许下的团结誓言,还是社区居民笔尖划过纸张记录知识的沙沙声,都饱含着对党领导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领悟。来自新疆的团队成员阿亚拉·巴合波拉提感慨道:“通过这次宣讲,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量。我会从自身做起,与各族同学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积蓄青春力量。”

税务窗口的故事:经济协同里的团结密码

“税收优惠可不是简单的数字,那是党和政府给边疆企业的‘助力剂’,是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在巴宜区税务局,团队成员潘锦良的这句话,道出了大家对税收与团结发展关系的深刻感悟。

在这里,税务干部仁青玉珍和次仁罗布向实践队讲述了税收领域的“团结故事”。“我们局里汉族、藏族、回族的干部都有,大家分工协作,就像一个握紧的拳头。”仁青玉珍指着墙上的“民族团结进步岗”标牌,“给各族纳税人服务时,我们不仅讲清政策,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发展红利始终与边疆群众紧紧相连。”

仁青玉珍向实践团队介绍巴宜税务党建引领工作 阿亚拉·巴合波拉提摄

他们谈到,在林芝,税收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经济范畴。为小微企业落实减税降费,帮藏族同胞的手工作坊打通开票流程,带内地来的企业熟悉当地税收政策……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实则是在为民族团结筑牢经济根基。“你想啊,企业发展了,能带动多少人就业?各族群众口袋鼓了,日子好了,团结的底气不就更足了吗?”次仁罗布的话,让队员们恍然大悟。

看着税务干部走街串巷服务企业的照片,听着他们用汉藏双语耐心解答纳税人疑问的故事,团队成员认识到,这种专业化的纳税服务不仅优化了营商环境,更成为促进各民族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如同尼洋河畔的树木,根须在地下紧紧相连,才能共同抵御风雨,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范子硕在央珍工作室对次仁罗布进行访谈 苏日古格摄

林芝之行,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了这片雪域高原的发展轨迹。从烈士陵园的红色教育到文化博物馆的历史寻根,从嘎拉村的振兴实践到基层单位的服务创新,队员们见证了民族团结在林芝大地的生动实践。团队队长经济管理学院人力2302班范子硕总结道,“那些鲜活的基层故事、真挚的民族情谊,都印证着一个深刻道理: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镌刻在共同记忆里、体现在共同发展中、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实践。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见闻与思考,都将成为我们践行民族团结使命的宝贵财富。”(文:范子硕 刘恒艺 曾茜梓)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