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红色文旅 探秘汉中拜将坛文化新活力

2025-06-23 09:06:01 来源: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深耕红色沃土,锚定文旅融合新坐标为响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与陕西省 “十四五” 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陕西理工大学 “三秦科技红色文旅” 项目成员于 2025 年 6 月 10 日赴

       深耕红色沃土,锚定文旅融合新坐标

为响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与陕西省 “十四五” 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陕西理工大学 “三秦科技红色文旅” 项目成员于 2025 年 6 月 10 日赴汉中市汉台区拜将坛及纪念馆开展实地考察。这支由网络工程、历史学、旅游管理等专业 12 名学子组成的实践队,以 “革命场景活化 + 非遗符号转译 + 数字交互赋能” 为核心路径,深入调研红色资源现状,探索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点。

探访历史现场,解码文旅发展痛点

在拜将坛景区管理处负责人陪同下,团队先后考察韩信点将台遗址、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馆等核心场景。调研发现,现有红色文旅项目存在三大瓶颈:

 

体验形式单一:85% 的展陈仍以静态图文为主,缺乏沉浸式互动;

科技渗透不足:VR/AR 技术应用率仅 12%,难以满足 Z 世代体验需求;

非遗融合浅表:秦腔、藤编等本土非遗元素仅作为装饰展示,未形成叙事闭环。

 

“我们在纪念馆看到一组红军密信文物,但游客只能隔着玻璃观看。” 团队负责人沈顾妤指出,“如果用 UV 荧光技术复刻密信解密过程,结合 AR 重现情报传递场景,历史知识就能‘活’起来。”

创新破局,构建沉浸式体验范式

在拜将坛非遗展区,团队与汉调桄桄传承人合作设计 “声纹密码” 互动:将传统唱腔转化为摩尔斯电码,游客敲击腰鼓节奏即可解锁历史故事。“我们提取了安塞腰鼓的‘三点一叩’韵律,对应红军长征的关键节点。” 剧本创作负责人陈柯宇介绍,这种 “技艺叙事” 语法体系已申请 3 项软件著作权。

针对研学群体,团队推出 “区块链红色素养图谱”—— 游客完成解密任务后,可获得含党史知识掌握度、非遗技艺操作熟练度等维度的数字勋章。该系统已对接汉中市 20 所中小学智慧校园平台,预计年服务研学群体 8000 人次。

校地协同联动,绘就文旅升级蓝图

考察期间,团队与汉中市文旅局、拜将坛纪念馆达成三项合作共识:

1.共建研学基地:挂牌 “陕理工红色文旅实践基地”,联合开发《川陕风云》等 4 套标准化课程包;

2.技术改造升级:对纪念馆进行数字孪生建模,2025 年 9 月前完成 VR 导览系统部署;

3.非遗活化计划:设立 “藤编密信工作坊”,培养 10 名本地青年担任体验导师。

“这种‘高校智力 + 地方资源’的模式,正是汉中红色文旅破局的关键。” 汉中市文旅局副局长李杨宽在座谈中表示,将优先为项目申请 “陕西省红色文化创新项目” 补贴。

青年担当使命,激活文化传承新动能

“当我们用压力传感技术还原红军行军足迹时,景区保洁阿姨主动给我们讲起她祖父的长征故事。” 技术开发负责人徐安感慨,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情感共鸣的桥梁。

据悉,团队将在 3 个月内完成拜将坛景区的技术改造试点,同步推出 “红色剧本杀 + 陕南非遗” 体验套餐。正如团队在考察日志中所写:“用年轻人的语言重述历史,让数字技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是我们这代人对红色文化的青春诠释。”

此次考察活动不仅为汉中红色文旅注入科技活力,更形成了 “资源调研 - 技术适配 - 模式创新 - 成果转化” 的闭环实践,为革命老区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 “青年方案”。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