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一场跟着电影《陪你到清晨》去心理科普的主题交流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创新采用"两城三地"联动模式,主会场设在成都苏宁影城,同时在射洪市设立分会场,并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多地互动,近300名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共同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本次活动由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与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牵头,联合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行为与健康分会、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分会等多家专业机构共同发起。来自"多彩蜗牛"联合行动组等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多方视角深度解析,共建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影片《陪你到清晨》真实记录了一位青少年从发现心理问题到住院康复的全过程,其中"手环"的细节令人动容。一位宣传系统工作者在分享时特别提到:"影片中,主人公入院时医生为他戴上的手环,最终由同学亲手摘下,这个细节象征着孩子不仅得到医疗救治,更重要的是重新被社会接纳。"这个温暖的情节让与会者深刻体会到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性。
成都市未成年中心主任桑艺宵指出:"当影片中响起背景音乐的那一刻,正是孩子开始主动写作业的转折点。这让我们看到,专业的帮扶系统正在发挥作用。"她强调,从医院的专业治疗到回归家庭、学校的持续支持,需要建立完整的支持链条。
一位媒体和心理咨询师以双重身份出发分享感悟:"影片中专家提出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心理问题,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力量。在工作中,我遇到太多自责的家长,当他们了解到这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不仅仅是个人过错时,那种释然令人动容。这正是需要通过媒体传播的科学认知。"
创新模式探索,拓展心理健康服务新路径
某社区党委书记观影后分享了社区实践中的突破:"就像影片中展现的,许多家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病耻感'。需要从四个层面构建接纳体系:医护人员的专业接纳、同伴的社会接纳、家庭的关系接纳,以及社区的环境接纳。"她举例说明,在社区的"看风景的蜗牛"项目中,已有休学青少年成功返回校园的案例。
原成都市行知小学校长冯力在现场发起了一个温暖互动:"请大家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对身边的伙伴说'认识你我很开心'。"这个简单的互动正体现了他的观点:"要从微笑开始,用温暖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社会环境还没有准备好接纳这些独特的孩子。"
基层实践分享,心理健康服务向纵深发展
在射洪分会场,超过100名基层心理工作者同步参与。射洪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蒲昭谦分享了一个深刻发现:"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发人深省——孩子不愿意与家人交流,却愿意每周两次与心理治疗师沟通。这说明不是孩子不愿意交流,而是我们需要创造让他们愿意交流的环境。"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主任许亮从艺术疗愈的角度提出新思路:"我们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心理疗愈更自然地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目前,川大艺术学院正在研发相关课程,探索艺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作为家长代表,"多彩蜗牛"项目的曾爸分享了一个生动事例:"我的妻子看完电影后一直在问:'为什么影片中的曲医生能管好孩子的手机?'这个问题在我们'蜗牛小家'的家长群里引发了热烈讨论。"这说明影片确实触动了家长们的真实困惑。
活动发起人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骏提到,本次活动创新性地将影院作为心理健康科普的阵地,通过"观影+专业交流"的方式,探索了社会心理服务的新模式。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这种创新的科普形式,让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深入人心,为构建"家校社医政"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创了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