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今年以来,在商水县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商水县医保局探索“卫生院为村卫生室代购集采药品”模式,在乡镇卫生院建立“中转药库”,提供24小时配送服务,采用“按需储备、就近配送”模式,有效解决村卫生室位置偏远、用药量少导致的药品供应难等问题。10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以《河南商水:看好“药箱”惠民生》为题,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具体内容如下:
“以前便宜药在村里不好买,得搭车到镇卫生院买,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了。”朱爱花拿着刚从村卫生室取到的降压药满脸欣慰。
朱爱花今年60岁,是河南省商水县谭庄镇张老村村民,因患有高血压等疾病,需要每天服药。过去,为了买到价格便宜的集采药,她每月都得跑一趟镇卫生院。
朱爱花经历的“买药难”,也是不少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共同难题。当地一名村医对前来走访的纪检监察干部坦言,这个问题对村卫生室来说也很为难,“医药公司一般只配送到镇卫生院,而且配送数量有限,村卫生室也经常买不到。”
群众买不到,村医也为难,症结在哪儿?
今年以来,商水县纪委监委紧盯医药、养老、社保等领域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此期间,纪检监察干部多次听到群众反映“村卫生室买不来集采药”“药品比乡镇卫生院贵”,便将这一问题列入重点监督清单,对问题根源深入调查。
调查发现,此前村卫生室之所以缺少集采药,是因为全县村卫生室较多且分散,每个村卫生室需求量小、不确定性大,有的还比较偏远,基药配送公司统一配送成本较高,因此一般只配送到乡镇卫生院。尽管村卫生室可以通过乡镇卫生院代买,但配送的数量一般以保障乡镇卫生院日常需求为主,数量很有限,所以药品供应时断时续,村医也不得不频繁前往县级医药公司自行采购。
周口市商水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到张老村卫生室对基药供应实地走访。童威威摄
商水县纪委监委驻县医保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华伟介绍:“虽然也存在药品管理短板,但主要是供需匹配、成本控制的问题,阻碍了集采药从乡镇卫生院到村卫生室的‘最后一公里’。”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在商水县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县医保局探索“卫生院为村卫生室代购集采药品”模式,在乡镇卫生院建立“中转药库”,提供24小时配送服务,采用“按需储备、就近配送”模式,有效解决村卫生室位置偏远、用药量少导致的药品供应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当地利用“基层门诊用药管理平台”实现全县村卫生室集采药品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度,确保村医购药更加便捷、药品管理规范有序。
“中转药库就像‘集采药品超市’,现在下单,明天就到,流程走到哪里一目了然,急用时还可以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就近的村卫生室随即领取。”谭庄镇武庄村村医刘小燕说。
为确保惠民举措落地见效,商水县纪委监委全程跟踪监督,推动建立“县—乡—村”三级药品供应保障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药品采购、配送、结算全流程透明化管理。
一系列的惠民举措,也带来了实打实的降本增效。今年1至9月份,全县乡镇卫生院门诊统筹次均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12.1%;村卫生室门诊统筹次均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14.99%。
“民生痛点就是监督重点。”商水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群众就医用药需求继续完善药品供需、配给流程,以监督实效守护好群众的“药箱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药品。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