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筑基石 共建共享绘新景

2025-10-29 23:12:4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深入实施以工代赈促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通城县坚持把工代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谋划、推进、监管、效益”四个关键环节,构建全流程闭环体系,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深入实施以工代赈促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通城县坚持把工代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谋划、推进、监管、效益”四个关键环节,构建全流程闭环体系,实现“基础提质、群众增收、治理增效、生态改善”的综合效益。2021年以来,全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4个,争取中央资金4330万元,带动2741名群众务工增收1136万元,建成并升级一批支撑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改善,乡村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稳固。

突出“三个精准”,谋划对接民生需求

坚持把群众意愿作为项目谋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项目接地气、得民心、见实效。

精准识别就业需求。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由发改局牵头,联合人社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依托失业登记、农民工综合信息、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防止返贫监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等五大信息平台,对储备项目所在地的重点务工群体开展精准摸排。坚持“先有群众就业需求、后有项目谋划安排”的原则,确保项目有效对接和满足当地群众的实际务工需求,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将吸纳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作为项目谋划的核心目标。

精准对接民生急需。通过走访入户、屋场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项目建设的核心内容。例如,2022年马港镇黄鹤村群众反映村级道路狭窄弯曲、出行不便,县里及时申报实施村级公路升级改造以工代赈项目,建成后群众往返路程缩短20公里,惠及周边5个村1.2万人。

精准匹配组织能力。充分考虑以工代赈项目多采用村民自建模式的特点,将村“两委”战斗力、为民服务意识作为项目落地的重要前提,优先选择班子凝聚力强、群众威信高、过往民生项目推进好的村承接项目,确保项目能够真正落地见效、惠及于民,夯实项目实施的基层基础。

创新“三项机制”,激活群众内生动力

突破传统政府发包、企业施工、群众观望的模式,以技能赋能、机制创新激发群众主体性,构建村级主导、群众自建、全程参与的实施体系。

建立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坚持“授人以渔”理念,将技能培训嵌入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关键环节,聘请建筑、水利等领域专业人员,开展浆砌石护砌、水泥砂浆调配、道路硬化等实用技术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知识培训,通过手把手示范、面对面讲解,确保群众学得会、用得上、能增收。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6场,培训1800余人次,其中80%以上群众通过技能提升实现“二次就业”。沉山村村民李树雄通过培训掌握了混凝土配比技术后感慨:“以前只会干体力活,现在学会了技术,出去打工也能跟老板谈薪资了!”

创新组织推进机制,打造“通城经验”。系统构建“村级承建、群众自建、全程监管”实施新路径,规范发包方式,推行“乡镇党委会研究+村级‘两议两公开’决议”合规发包机制,明确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作为项目承接主体。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专业监理+村务监督委员会”立体化监管网络,在村级层面设立采购、财务、施工等专项工作小组,实施全过程资料归档管理,实现流程简化而监管不松。马港镇丁仙村2023年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项目率先实践该模式,达到“降成本、增工程量、扩就业”综合目标,该做法获省发改委肯定并在全省推广,2025年国家发改委《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也给予专题关注。

优化组织管理机制,夯实实施基础。着力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由乡镇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加强统筹领导,村内推选产生项目理事会负责具体协调。严格遵循“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原则,科学设岗、按需派工。创新推行差异化工务组织机制,如麦市镇陈塅村实行“五色务工登记制”,对五类重点人群分类标注、优先安排;大坪乡花墩村探索“推磨式轮转”机制,动态调整务工队伍;马港镇金山村积极安排假期返乡大学生参与项目。近五年来,平均每100万元中央资金可带动约63名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群众参与度、满意度显著提升。

构建“三个闭环”,保障项目规范实效

将规范、安全、实效贯穿项目全周期,建立严密监管机制,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群众利益不受损。

劳务报酬发放闭环管理。事前在项目可研批复、施工合同中明确劳务报酬要求,单独列支劳务报酬概算;事中建立务工登记、村委审核、镇级复核、县级审定、银行代发的五步流程,每月公示发放明细;事后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核实、银行流水核验等方式,确保报酬足额到位,有效避免拖欠、克扣。

项目资金使用闭环监管。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设立以工代赈资金专账,实行“日清、周统、月结”精细化管理。全面公开项目基本信息、实施方案、资金预算及使用情况,同步公示县发改局和乡镇纪委监督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项目建设全过程闭环监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施工现场,核查建材质量、务工组织及工程进度。构建“线上微信工作群实时跟踪+线下不定期随机抽查”立体监督网络,建立“问题发现-交办督办-限期整改-复查销号”处理机制。项目竣工后,严格执行“施工单位自验-乡镇初验-县级综合验收”流程,将群众务工人数、劳务报酬发放、技能培训成效等作为核心验收指标,邀请行业专家、群众代表共同参与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移交村委会进行后续管护,明确管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人员和经费,纳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长效管理。

实现“三重效益”,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以群众满意度为检验标准,从民生、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发力,让以工代赈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民生改善效益显著。项目为大量无法外出务工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直接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通过参加岗前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激发了依靠自身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信心和潜能。同时,整治一新的河渠、塘堰和升级改造的村级道路,极大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农村交通环境和村容村貌,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政府干、百姓看的被动局面,形成了家门口的事大家齐出力、一起干、共同受益的生动场景。村民们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从漠不关心到热心操心,携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极大地增强了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在实践中凝聚了民心、改善了干群关系,形成了积极向上、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风貌。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通过实施河道整治、水塘清淤、沿岸绿化等项目,有效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恢复了水生动物栖息繁殖空间,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河流两岸种植的树木花草,形成了优美的水生态廊道,既美化了人居环境,也为鸟类提供了觅食栖息之所。绿色植被的增加还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为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杜开龙、徐水平)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