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十五五”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如何书写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新篇章,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民生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短跑,而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接力。在这场永不停歇的民生征程中,深厚的人民情怀如同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递进式的民生改善则如同台阶,引领我们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人民情怀是民生工作的灵魂所在。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不是一时兴起的作秀,而是始终如一的坚守。这份情怀,体现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自觉里,彰显于主动发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行动中。从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疫情防控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抉择,再到“十五五”规划中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列为重要目标,无不诠释着共产党人深厚的人民情怀。这种情怀,是推动民生持续改善的不竭动力,也是确保民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改善民生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智慧。民生工作千头万绪,民生需求多层多样,这决定了民生改善不可能一劳永逸。当前,我们既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让人们的“钱袋子”更鼓;也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织牢民生“安全网”;还要着力破解“一老一小”等突出民生难题,让普惠托育覆盖更多社区,让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更加充足。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一步;每一步的迈出,都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种递进式的改善,既尊重客观规律,也符合发展实际,是民生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写好“十五五”民生新篇章,需要精准识别并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生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群众对民生改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需要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最迫切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无论是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让群众看病更加便捷高效;还是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抑或是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夯实民生改善的经济基础——这些精准发力,都将让民生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民生改善的最终成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政策的善意需要转化为百姓可感可知的实惠,发展的成果需要体现在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上。当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孩子能够快乐成长,青年人有奋斗的舞台,病患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家庭不再为住房、教育、医疗所累——这些具体而微的生活图景,正是民生改善最生动的诠释。“十五五”时期,推动人均预期寿命从现在的79岁向80岁迈进的目标,不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是民生福祉全面提升的缩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深刻的话语,揭示了民生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怀抱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递进式的改善路径,我们定能在“十五五”时期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民生答卷,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描绘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民生图景。(绵阳科技城新区 张修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