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9月24日,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海、党委副书记惠丽雅带队,与学院团委书记陈超及30余名师生代表共同前往独墅湖青年创新创业港,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本次活动由艺术学院团委精心策划组织,旨在引导艺术学子在真实的创新创业场景中,感悟时代脉搏,理解国家战略,思考青年责任。

走进实践现场:在创新热土中感知时代脉搏
独墅湖青年创新创业港作为区域创新创业孵化的重要平台,占地2000余平方米,已累计孵化超100个优质项目,覆盖智能科技、文化创意、数字媒体等诸多前沿领域。置身于充满活力的创新空间,师生们直观感受到了浓厚的创业氛围与蓬勃的创新动能。
青创港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其运营模式、孵化成果及未来规划时特别提到:“下一步,我们将在政府民生工程、公益服务等领域,面向青年初创企业开放更多应用场景,让创业者能参与、被看到。”这番介绍不仅勾勒出区域支持青年创业的清晰蓝图,更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等宏大叙事,具象化为同学们眼前可感可知的现实图景,有效深化了课堂理论知识的现实理解。
对话非遗匠心:于毫米间见证坚守与传承
活动现场,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14届校友、蛋雕非遗传承人赖秀改,向到访的学弟学妹们深情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以及蛋雕技艺传承与创新之路。
“毕业后,我也曾面临职业选择的迷茫。”赖秀改回忆道,“在大多数人选择设计公司或教育机构时,我毅然决定投身蛋雕这一冷门领域。”创业之初,他仅凭一张工作台、一套刻刀开始了艰难的艺术探索。市场认知度低、创作难度大、收入不稳定等现实问题接踵而至,最困难时甚至连续数月没有任何订单。然而,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让他选择了坚持。
转机出现在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后。赖秀改尝试将苏州地标建筑、经典文学人物等元素融入创作,推出了系列文创产品。“记得第一个爆款是为平江路文创店定制的《苏州园林》系列蛋雕,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他娓娓道来。如今,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多个文创市集畅销,还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国际市场,让传统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技艺展示环节,赖秀改手持刻刀,在厚度不足1毫米的蛋壳上精准运刀。“轻则纹路不成型,重则顷刻碎裂”,他边创作边讲解。在他巧手雕琢下,东方之门的现代气息与《红楼梦》人物的古典神韵,在方寸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需要经历选蛋、清空、定位、雕刻等十余道工序,耗时数日甚至数周方能完成。
同学们凝神聆听,近距离观摩,不仅惊叹于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更从这段将个人理想与事业发展相结合的创业历程中深受启发。赖秀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何为文化自信。他的创业经历证明:传统技艺可以通过创新表达获得市场认可,艺术创作能够服务社会、创造价值,这为同学们思考“艺术何为”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现实参照。

深化育人内涵:推动“思政+双创”融合走深走实
此次独墅湖青创港之行,是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团委持续推进“思政育人”与“双创教育”双向赋能、深度融合的一次创新实践。它将思政教育从传统的教室空间,延伸至火热的社会现场,通过“实地走访+政策解读+校友分享+文化体验”的多元形式,使思政课不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同学们在了解前沿双创生态、感受非遗匠心的过程中,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更在理论与现实的对照中,加深了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艺术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为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思考和回答“艺术何为、青年何为”这一时代课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情感根基。
未来,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将继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不断完善“思政引领、双创驱动、艺术赋能”的协同育人模式,搭建更多元的社会实践平台,激励广大艺术学子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追求,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实践中施展艺术才华,贡献青春力量,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