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9月29日,在湖北鄂州市鄂城区,薛家沟中桥如一道长虹横跨两岸,往来车辆畅通无阻。这座仅用一年时间建成通车的桥梁,不仅为当地居民节约了20分钟车程,更以其过硬的工程质量成为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而这座桥的背后,站着一位始终将"质量与责任"扛在肩上的工程人——中建三局鄂城滨江智汇园项目经理罗骏。
"精工准则",从理念到实践
面对工期紧张、地质条件复杂的双重挑战,罗骏没有急于推进施工,而是组织技术骨干、施工班组长和监理单位,耗时一周梳理施工难点,最终确立了贯穿建设全程的"精工准则"。这套涵盖原材料管控、工艺规范、过程检测等板块的准则,细化为32项具体执行要求,成为项目建设的质量保障。
"外观是质量的第一张名片。"罗骏要求所有混凝土构件必须做到"零裂缝、无色差"。为此,中建三局项目团队针对不同类型构件制定专属养护方案:箱梁采用自动喷淋系统持续保湿,墩柱包裹专用保温膜精准控温。从混凝土配比到振捣工艺,从模板清理到脱模剂涂刷,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严格把控。
技术攻坚,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
水下桩基是桥梁结构安全的"生命线"。薛家沟中桥的28根水下桩基,最深桩长达45米,需穿越3层不同地质岩层。为确保质量,罗骏带领技术团队放弃传统工法,引入稳定性更优的旋挖钻工艺。
在泥浆配比调试阶段,技术人员连续7天24小时驻守现场,每小时采集一次泥浆样本,记录上百组数据,最终确定了"膨润土+纯碱+纤维素"的黄金配比。测量环节实行24小时轮班制,所有数据需经三人复核签字方可采用。"我们多较真一分,大桥的安全就多保障十分。"罗骏说。
责任担当,把使命扛在肩上
"签字就是终身负责"是罗骏对团队的常提要求。在他的理念中,工程师的签名不仅代表专业判断,更意味着对工程使用寿命的庄严承诺。这一责任意识已融入团队日常,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准则。
面对工期压力和人员疲惫,罗骏始终坚持质量底线:"进度可以赶,成本可以算,但安全和质量没有第二次机会。精益求精不是口号,而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信仰。"
多年来,罗骏先后获得总承包公司优秀员工、十佳项目经理,中建三局红色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建筑业劳动竞赛“优秀建设者”、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如今,薛家沟中桥已安全运行一年。罗骏偶尔还会来到桥边,手指轻抚光滑的桥体,目光中透着欣慰。“站在新起点,我将以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展现新风采、创造新业绩,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工程人的初心和使命。”罗骏眼神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