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在这里,不少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早已是常态: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矛盾调解员;既要管数据统计,又要抓环境整治……他们像陀螺一样连轴转,用“全能”姿态扛起千斤担,却也时常陷入“样样经手、样样不精”的困境。如何让基层“多面手”从繁杂事务中解脱,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值得深思。
“身兼数职”的无奈,藏着基层治理的痛点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最生动的写照。一项政策落地,需要基层逐户解读;一次排查任务,需要工作人员挨家走访;甚至社区里的邻里纠纷、楼道卫生,都可能要“一肩挑”。许多时候,“多职”并非主动选择,而是人手紧张、权责不清下的被动承担。有的地方过度强调“属地管理”,把本不属于基层的任务层层下压,导致基层干部“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有的考核指标繁琐冗余,填表报数、迎检备检占用了大量时间,让服务群众的核心职能被边缘化。
给“多面手”减负,关键在“精准”二字
让基层工作人员从“疲于应付”转向“精准发力”,需要系统性的破局。要厘清权责边界,杜绝“责任甩锅”。哪些是基层必须承担的本职工作,哪些是上级部门应扛的责任,必须有清晰的清单。不该由基层负责的事项,坚决“剥离”;需要协同的任务,明确分工、上下联动,避免“一包了之”。
要简化考核流程,破除“痕迹主义”。少一些“材料论英雄”,多一些“实效看口碑”。减少不必要的报表、会议和检查,让基层干部把时间花在走村入户、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在“造材料”“刷数据”上耗费精力。
要充实基层力量,优化人员配置。通过合理增编、加强培训、引入专业人才等方式,让基层有人干事、有能力干事。比如在社区治理中,可配备专职网格员负责信息采集,让社区干部专注于政策落实和群众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更好地担当
给基层松绑,绝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要让工作人员从“多而杂”中脱身,把力气用在“准而精”上。当他们不再被琐事裹挟,就能更专注于倾听群众呼声、解决急难愁盼;当权责清晰、考核务实,就能更有底气把政策落到实处、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
基层工作人员的“全能”,背后是对岗位的坚守和对群众的责任。但治理的智慧,不在于让少数人“无所不能”,而在于构建更科学的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精准发力”。唯有如此,基层这片土壤才能更有活力,群众的获得感才能更真切。(镇康县凤尾镇人民政府 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