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22日,广西始发中越班列今年已发运出口货物2.6万标箱,同比增长173%,超2024年全年总量33%。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中越物流通道的历史纪录,更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上迈出关键一步。这条横跨中越的钢铁动脉,正以“量质齐升”的姿态,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引擎。
从基础建材到产业集群的跨越,重构贸易版图。中越班列的货物结构已从2017年的单一基础建材,升级为涵盖412个品类的多元化体系,包括高端电子产品、精密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品。如今电子企业通过班列将锂电池组件直送越南海防工业园,运输时效从海运的7天压缩至铁路的14小时,成本降低30%。这种“中国制造+越南组装”的模式,使中国对东盟中间品出口占比提升至48%,推动区域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班列货源覆盖国内25个省区市,跨境货物可通过越南安员站分拨至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形成“一点发运、全域覆盖”的物流格局。更值得关注的是,班列返程货物中,越南热带水果、泰国橡胶等特色商品占比达35%,实现了“去程满载工业品、返程带回东南亚风味”的双向繁荣。
政策红利与基础设施的同频共振,深化区域协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中越班列通关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凭祥口岸“铁路快通”模式将通关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3分钟,南宁至河内的全程运输时效缩短至14小时,物流成本降低25%。这种高效的改变直接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广西某板材企业通过“物流总包”模式,将南宁生产的纤维板经钦州港海运至越南海防,全程仅需3天,较传统分段运输效率提升50%。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提速至90公里/小时,中越国际铁路大通道的通行能力提升40%;平陆运河建成后,广西经钦州港至东盟的水运距离缩短560公里,预计2027年可新增年货运量5500万吨。这些工程与中越班列形成“铁水联运”网络,使西南地区货物通过广西“出海”的综合成本降低18%。
从物流通道到命运共同体的转变,深化国际合作。中越班列的高效运营,得益于双方建立的多层次合作机制。两国铁路部门将牵引吨数从1000吨提升至1300吨,开行频次从每周5列加密至14列,并实现“天天班”常态化运营。中越国际旅客列车恢复运行后,已运送30国7680名乘客,防东铁路开通使东兴市跨境旅客量同比增长200%。在人文交流层面,班列运输的东盟水果专列、中国年货专列,让“舌尖上的互通”成为常态——越南榴莲通过班列48小时直达郑州,价格较空运降低60%,而中国螺蛳粉经班列进入越南后,年销量突破500万袋。
中越班列的蓬勃发展,是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改写了区域物流格局,更以“钢铁纽带”连接起产业链、政策链和人文链,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随着中越国际运输协定续签、智慧口岸二期建设启动,这条钢铁动脉必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释放更大能量,让“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李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