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设计出更适合2-4岁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特征,适应儿童各方位发展的需要的故事,书香苗圃行动研究队深入省内各个幼儿托育点,对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访谈,以获取相关经验。
9月24日,书香苗圃行动研究队团队成员前往了山东青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幼儿园,对该校教师进行线下采访。在此次采访中,团队成员主要了解到了该年龄段儿童喜欢的读物类型,并搜集了相关的书籍案例。同时石老师也指出,图书的多样性固然是重要的,但现阶段儿童更需要注重的是图书的功能性。对儿童的习惯形成、行为规范有正向帮助的图书正是刚需。通过这次访谈,团队对设计需求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图1-2:儿童读物《大卫,不可以》,较为受欢迎的读物示例,其中插图体现了儿童读物行为规范作用
9月25日,团队成员邀请到了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五幼儿园的老师,以线上访谈的形式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在访谈中,朱老师提到,面向幼儿园儿童的读物,应当符合以下几项特征——首先是颜色丰富、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图书,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提高颜色识别能力;其次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图书,让孩子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情。另外,朱老师还提出,根据年龄段定制阅读书目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加适配的读物。例如小班的儿童就应该阅读一些情节简单而有趣的故事,而大班的儿童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较为抽象的读物。本次访谈主要围绕幼儿园读物的选择与使用展开。为团队进一步确定设计方向提供了明确指引。
图3:读本《爷爷一定会有办法》,贴近日常生活的典范
图4:读本《我爸爸》插图,色彩鲜亮的典范
图5:志愿者和老师线上访谈记录
9月25日,团队成员邀请到了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丁庄街道河南幼儿园的老师进行访谈。在本次访谈中,孙老师提出:好的儿童读物,其内容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像一些内容新奇有趣的图书,就能激发阅读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一些情节较为悲伤,内容较为消极的图书,则会使儿童产生坐立不安以及抗拒情感。同时,面对儿童阅读的现状,孙老师指出,希望能建立好的带读机制,选择合适的数目提供给低龄儿童。在这次访谈中,团队发现,有关儿童读物在主题覆盖与内容设计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因此要求后续团队进行设计工作时进行反思与思考。
除了与老师开展交流之外,团队还注重与儿童开展直接交流。在实践活动期间,团队的成员还深入到儿童班集体中,开展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反响。
为了解儿童们对读本类型的喜好,同时促进儿童阅读兴趣,团队在各个班级开展了绘本讲读活动,向儿童介绍经典绘本内容,从而对儿童喜爱的绘本类型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鼓励孩子去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创作属于自己的形象与故事。以上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儿童对于阅读行为的积极性,也为我们团队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图6-7:团队志愿者正在讲读绘本
图8-9:孩子们画的画
通过本次实践与访谈活动,团队在读物设计的题材选择、内容设计、服务对象的年龄阶段等各个方面均收获到了有效经验。为后续开展的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显示道路。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署名:殷诗瑶 尚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