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现设四个本科专业。面对电子信息产业“三年一换代”与高校“四年一贯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学院自2014年起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率先启动“四链融合、五维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路径,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一、构建“三链对接”机制,破解供需错位
学院创新构建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三链”对接机制,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五维协同”育人体系。课程维:校企共建模块化、可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开设“3+1”校企联合班,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教材维:企业工程师与教师联合编写并实时修订教材,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师资维:引入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实践,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项目维:企业发布真实课题与竞赛项目,设立专项基金,推动学生“做中学、研中创”。平台维:共建4个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实践场景与评价机制的全过程协同。
二、实施“科研转化—千苗计划”,激发创新潜能
学院推行“科研转化三个一”机制:教师每承担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须产出1篇高水平论文或1件发明专利,并转化为1个教学化创新实验项目。同时实施“千苗计划”,每年遴选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配备导师对接前沿科研课题,推动学生“进课题、入赛场、出成果”。通过创新链—人才链“双向转化”,实现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
三、搭建OBE智慧平台,实现精准个性化培养
依托OBE大数据平台,学院构建“能力画像+AI匹配”机制,采集课程目标、毕业要求与企业需求三维数据,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平台实施“周跟踪—月诊断—学期预警”动态管理,实现全过程数字化评价。每年举办“校企圆桌”和教学研讨会,对未达标指标启动“课程—项目—平台”三联动改进,持续优化培养质量。
经过多年实践,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与高水平论文发表数持续增长。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与英国拉夫堡大学合作开设“2+2”国际班。学院建成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位教师入选省级青年人才计划,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四链融合、五维协同”育人模式,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