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还未漫过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的围墙,制丝车间的一隅已亮起熟悉的光。45岁的房广顺弓着身,半蹲在运转的烘丝机旁,万用表笔在他指间稳稳停留,目光紧锁着仪表盘上闪烁的数字,仿佛在与机器的“心跳”对话——这是他维修生涯里,无数个清晨的寻常开场。手握“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许昌市技术能手”“许昌市技能大奖”“许昌大工匠”等多项荣誉,房广顺以工程师、电工高级技师的专业身份,在电气维修岗位上坚守20年,用对技术的热爱、对创新的热望、对同事的热诚,将平凡岗位打磨成闪耀的“星光舞台”,走出了一条从“追光”到“发光”的奋斗路。
热爱啃下“硬骨头”
2005年夏,大学毕业的房广顺,背着装满专业课本的双肩包走进制丝车间。扑面而来的热浪里,混杂着机器运转的轰鸣声,眼前纵横交错的电路图、密密麻麻的接线端子,让他瞬间慌了神——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在复杂的生产设备前像“纸上谈兵”。
“必须把技术学透,干出样子来!”不服输的劲头在房广顺心里扎了根。从那以后,车间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蹲守设备旁,笔记本上记满了“设备参数”“故障排查要点”,连师傅随口提的操作细节都不放过;下班后,别人匆匆回家,他却抱着厚厚的技术手册在车间“泡”到深夜,对着设备逐一比对电路走向,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红笔圈出,第二天追着技术骨干“打破砂锅问到底”。
图为:房广顺学习电气专业知识
有次车间引进新设备,调试阶段却频繁出现电路跳闸问题,老师傅们围着设备琢磨了大半天,测电压、查线路,始终没找到症结。“让我试试!”房广顺突然站出来。他从电源开关到线路接口,逐一用万用表检测。正午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工装后背被汗水浸透,他却顾不上擦。直到傍晚,他终于发现是某个隐蔽接口的接线松动,拧紧的瞬间,设备顺利运转起来。那一刻,汗水浸湿的工装、满是油污的双手,都成了他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勋章”。凭着无限热爱,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从“跟着学”到“独立扛”的蜕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电气维修骨干。
热望结出“金果实”
“维修不只是‘修坏的’,更要‘改差的’。”这句话被房广顺写在了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上。在他看来,电气维修的意义不止于“修好设备”,更在于通过创新打破生产瓶颈,让设备“跑得更稳、效率更高”。
图为:房广顺进行电气线路检修
他总能从日常工作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稳定叶丝主秤流量,他牵头开展QC攻关,通过对电子秤过料系统改造,降低了烘丝后叶丝主秤流量变异系数,显著提升了制造核心品质,该成果获全国QC小组示范级成果奖;察觉SH-623型薄板烘丝机出口水分波动大,他把工作流程拆成十几个环节,认真记录数据,从蒸汽压力到滚筒转速反复测试参数、优化控制逻辑,最终研发的技术方案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科技成果三等奖,让产品质量稳定性明显提升。
20年来,这样的创新故事在房广顺身上不断上演,他主持或参与的技术革新成果超50项,为制丝车间节约生产成本200余万元;53项国家专利傍身,其中5项是发明专利,《一种防堵料提升装箱生产线的箱盖转运设备》等专利落地应用后,直接解决了车间“堵料”“效率低”等老大难问题。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他无数个在修理班熬夜画图、在车间反复试验的日夜——他用创新的智慧,把“技术难题”变成了“效益亮点”。
热诚温暖“同行路”
“技术不是‘私藏货’,能帮大家一起解决问题,才算真本事!”成为车间公认的“技术大拿”后,房广顺从没想过“藏一手”,反而总是主动伸出援手,帮同事破解维修难题,陪大家一起攻克技术难关。
每当同事遇到棘手的故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有次年轻维修工许家晗排查一台老设备的电路故障,折腾了一上午都没找到问题,急得满头大汗。房广顺路过看到,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蹲下来和许家晗一起分析:“你看,设备启动时电流不稳,大概率是某个接触器接触不良,咱们从主电路往分支查。”他一边示范用万用表检测的技巧,一边讲解判断思路,不到半小时就找到故障点。问题解决后,许家晗感激地说:“广顺哥不仅帮我修好了设备,还教会了我排查方法!”
图为:房广顺(右)向青工传授技能
除了临场帮同事解困,他还把自己的维修经验整理成“实用手册”——里面记满了常见故障的排查步骤、易损部件的更换技巧,甚至标注了不同设备的“脾气秉性”。他把手册放在车间技术组,供大家随时翻阅,还经常在班前会分享自己的维修心得,帮技术基础薄弱的同事快速提升。有次车间异地供丝生产线出现网络通信故障,他牵头组建临时攻关小组,把自己总结的“网络故障排查四步法”教给组员,大家分工协作,原本预计两小时解决的问题,不到半小时就恢复了正常。同事们竖起大拇指:“有广顺在,我们心里就有底!”
在房广顺看来,车间就像一个大家庭,只有大家都能熟练解决问题,生产线才能跑得更稳、更快。他用一次次主动的帮助、毫无保留的分享,把“个人能力”变成了“团队合力”,成为同事们心中靠谱的“技术后盾”。
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荣誉加身的“许烟工匠”;从埋头记笔记的维修新人,到引领创新的技术大拿,房广顺在电气维修岗位上坚守了二十年。如今,他依然每天提前到岗检查线路,依然在难题前第一个站出来,依然毫无保留分享经验。在追光而行的路上,他用行动证明,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践行工匠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就能成为影响和带动车间技术队伍的“发光者”,就能把普通的事干成闪闪发光的事业。(李静娴、王弥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