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邮政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邮政学院(前身为邮政通信管理学院)立足行业特色,将红色基因、邮政精神与职业素养深度融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探索出校企共育“邮政工匠”的思政育人新路径,为新时代邮政事业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能战斗”的优秀人才。
红色基因铸魂:激活百年邮政的精神密码
“要让百年邮政史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让学生在历史传承中筑牢信仰之基。”现代邮政学院院长张昶表示,学院以赓续邮政百年精神谱系为核心,从多维度挖掘邮政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
在文化浸润方面,学院建成“鸿雁文化广场”“驿使图墙雕”等校园景观,开设“邮票上的党史”特色课程。通过解析《雪线邮路》邮票背后“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邮路故事,引导学生在方寸之间感悟邮政人的使命担当。
劳模精神塑形: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教室,要延伸到生产一线,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模精神、锤炼职业素养。”现代邮政学院书记崔春华牵头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创新推出“劳模育人共同体”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授课过程中,司乐园老师巧妙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用平实却有力的话语启发学生:“大家要记住,邮政服务范畴内的社群运营,本质是为群众搭建便捷沟通的‘桥梁’。你们在系统上的每一步操作、与用户的每一次互动,都关系着万千家庭的需求能否被及时回应,这份责任容不得半点马虎。”
学院精心构建“劳模导师库”,聘请全国劳动模范何健忠、时代楷模其美多吉等272名邮政行业先进典型担任兼职辅导员,定期开设“劳模大讲堂”。全国劳模康智曾走进快递网点,以“三个亲人”服务理念为主题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理解“把邮件当亲人”的职业操守。
学院办公室主任任怡积极推动场景化实践教学,在泰兴长江大桥建设现场、织梦农场直播间等10余个真实场景搭建教学平台。学生跟随劳模参与基层矛盾调解、助农直播等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实际问题解决。2025年暑期,学生通过直播助农帮助农户销售滞销蔬菜5万余斤,实现了专业技能与价值观的双重提升。
此外,学院推行“企业导师+思政教师”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校企联合开发《邮政职业道德与法规》等40门特色课程。在邮政支局经营沙盘模拟教学中,企业导师传授“客户沟通五步法”等实用技能,思政教师则同步引导学生思考“服务为民的价值内核”,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数智赋能创新: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
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现代邮政学院以技术为翼,打造“云上思政”育人矩阵,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俱进。
在虚拟仿真实践领域,学院建成邮政智能分拣虚拟仿真实训室。学生在模拟操作智能分拣流程时,系统会同步融入“工匠精神”相关教学内容,自动记录操作规范度并生成“职业素养评估报告”,实现技能训练与价值引导的量化管理,让思政教育从“无形”变为“可测”。
新媒体传播矩阵同样成效显著。学院运营的“石邮青年”公众号,推出“百年团史微课堂”“邮小青说”等系列栏目,年均阅读量近百万。原创MV《传邮万里》凭借青春化的表达讲述邮政故事,获全国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推荐,成为传播邮政精神的优质载体。
依托邮政大数据平台,学院还实现了“精准思政”。通过分析学生实习表现与思想动态,针对偏远地区基层网点实习学生,定向推送“邮路坚守者”系列微课,有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让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育人成效显著:从“邮政新人”到“时代先锋”
一系列思政教育创新实践,让现代邮政学院收获了丰硕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近十年毕业生中60%扎根邮政基层,30%成长为业务骨干,毕业生康智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张龙生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生动诠释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育人目标。
社会效益层面,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项目120余个;疫情期间,师生团队全力保障武汉医疗物资运输,助力学院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疫先进集体”称号。
在模式创新辐射方面,学院“五位一体”职业培训模式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校企协同思政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职教改革典型案例”,为全国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邮方案”。
赋能邮政强国建设的人才孵化器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数字孪生思政课堂’‘智能思政助手’等创新形式,为培养‘政治过硬、技能精湛、作风优良’的邮政铁军注入更强动能。”现代邮政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邮政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续写育人新篇章 。(文: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李智宇、吴卿苇、段闻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