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14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以下简称能动系)以“青年赋能中巴低碳能源与低碳工业建设全球合作”为主题,组织师生前往巴西圣保罗市、里约热内卢市开展海外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支队由清华大学能动系燃烧能源中心助理教授梁文恺老师领队,9名博士研究生与5名本科生组成。8月9日-12日,实践支队于里约热内卢市共计参访2家中方海外企业、1个巴西本土企业、1个高校研究单位,并完成一次主题学习和一次街头采访。在实践过程中,支队通过单位座谈交流、项目实地参观、街头采访互动等多样化、深层次的调研方式,按照“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的实践思路,探索巴西低碳工业的建设体系与低碳能源广泛应用的优势所在与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与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广泛交流,了解华人华侨在巴西的生活状况,寻觅下一个“黄金50年”关系发展新机遇。
企业调研,共探能源合作新路径
里约热内卢作为巴西能源重镇,汇聚了众多世界级企业。“源启桑巴”实践支队先后走访了淡水河谷公司、中国石油巴西公司和国家电网巴西公司,深入了解中巴在资源开发、清洁能源和电力输送方面的合作实践。
中国是淡水河谷公司的最大客户之一,二者存在业务往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巴建交之前。在淡水河谷公司总部,支队了解到这家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正在加快绿色转型。公司已在巴西实现100%可再生电力覆盖,并计划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三分之一,2050年实现净零目标。支队成员就Tecnored工艺、铁矿石压块以及Mega Hub与HBI项目等绿色炼钢路径展开热烈讨论,并从能源—材料—经济视角作学术汇报。淡水河谷方面表示,将继续探索航运环节的绿色燃料和风帆助航等新方案,期待与中国高校在低碳冶金与循环经济方面加强合作。
支队参访淡水河谷公司
在中国石油巴西公司,支队调研了深海油气开发和低碳转型举措。负责人介绍,CCUS技术已经在里贝拉和布兹奥斯项目中显著提升采油率——在水气交界处注入CO₂后,产出率提高了约8%。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巴西研发投入要求,每年将收入的1%投入科研,重点面向深海钻井与低碳转型方向。支队成员就深水钻井安全、碳捕集利用与属地化发展等话题与企业展开深入交流。
支队参访中国石油巴西公司
在国家电网巴西公司,支队重点调研了“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项目全长超过2500公里,将巴西北部清洁能源输送至东南部负荷中心,年输电量可满足2200万居民用电需求。公司负责人介绍,国网不仅在输电技术与电力数字化上不断突破,还严格落实环保要求,施工中采取植被异地恢复等措施,曾获2019年社会责任管理奖。支队成员了解到,公司还依托中巴电力联合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合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教育资助、文物修复等公益项目,展现了中巴合作的深度与温度。
支队参访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
学术交流,共话低碳技术前沿
在里约联邦大学COPPE工程研究院,支队与研究院教授、研究人员及学生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COPPE是拉美最具影响力的工程研究平台之一,早在2009年就设立了中巴中心,与浙江、上海、甘肃等多地的中国高校保持紧密合作。
研究院专家介绍了在海洋工程、核安全、生物燃料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了与中国在生物质能、海洋工程方面的合作进展。支队成员参观了能源系统优化仿真实验室和海洋石油探测机器人实验室,切身感受到巴西在能源与智能装备领域的科研实力。双方一致认为,中巴青年学者应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为全球低碳转型贡献智慧。
支队参访里约联邦大学COPPE工程研究院
主题学习,传播低碳与和平理念
除企业与高校调研外,支队还走进圣保罗市的伊比拉布艾拉公园与里约热内卢市的明日博物馆,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学习。以未来能源、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支队成员在明日博物馆的展览中讨论科技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深刻体会到可持续发展对全人类的重要意义。
支队参观明日博物馆
在明日博物馆前广场,支队开展了一场街头采访,以“低碳生活与低碳发展”为主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交流绿色实践经验。受访者分享了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日常行动。支队成员则向他们介绍中国在清洁能源和绿色转型方面的探索成果,积极传播中国青年的低碳理念与全球责任担当。
在里约的调研实践中,“源启桑巴”支队全面了解了巴西能源产业的结构与绿色转型的最新趋势。从淡水河谷的绿色矿业战略到中石油的深海油气开发与CCUS应用,从国网巴西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到COPPE的科研平台,支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中巴合作的广阔前景与青年责任。
如同一位成员所言:“跨越大洋的交流让我们看到,中巴不仅在能源上互补,更在理念上同频。低碳发展不是某个国家的选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未来,中巴青年将在清洁能源、绿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中携手同行,书写合作共赢的“黄金50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