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匠心有痕。
千张草图守护三尺机台,一把卡尺只为“丝丝一流”。这是对湖南中烟郴州卷烟厂制丝车间机械维修工何东生最真实的诠释。工作37年,他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从一名青涩小伙成长为设备维修的高级技师,技能也从最开始的“懵”到如今的“通”,先后荣获“湖南烟草工业系统技术能手”“公司工作标兵”等称号,实现从“工”到“匠”的转变。
攀高山,做攻坚克难的“开路人”
一边磨砺技术,一边攻坚克难,这就是何东生的日常工作。有一次,深夜十点,制丝车间骤然停工。切片机巨大的刀架因固定架变形卡死,两块刀片如错位的獠牙,死死咬住生产线。“无备件,厂家来修至少七天!”徒弟文政的额头沁满汗珠,声音带着焦急。何东生接到电话,抓起工装就往车间赶。
“大不了自己干!”他蹲在设备前,用力抚过变形的钢架,当即决定拆解抢修。没有吊装设备,他带领10名维修工用撬棍、麻绳手工起吊——近200公斤的刀片架在众人的号子声中缓缓升起,6小时拆解,汗水在工装后背结成盐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在何师傅这里却是“关关难过关关过”。拆解下来的刀片需要当即焊接热处理。焊接时怕震动影响精度,他屏息凝神,手腕悬停如雕塑;而在焊接好后复位安装时,他和10名维修兄弟们重吊轻放,连呼吸都放轻了节奏。25小时不眠不休,当他说出“准备启动”时,沙哑的嗓音里带着血丝。抢修后第一片烟叶通过刀架的瞬间,工友们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掌声。
图为:何东生和徒弟进行切片机故障抢修
在新品烟丝生产中,工艺要求压梗厚度从1.2毫米降至0.6毫米,这对钢辊的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返厂定制成本高、周期长,何东生主动承担了钢辊修正任务。他用记号笔在辊面画满网格,凭数十年手感操作修正器,每磨掉0.1毫米就用千分尺测量。粉屑落满肩头,像裹了层霜;手掌磨出的血泡成了茧,他却毫不在乎。58小时后,最终使钢辊平行度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满足了工艺要求。这项改造不仅让烟梗“薄如蝉翼”,更将压梗厚度合格率提升至95%。
“东生在,设备就稳。”这是车间流传的佳话。从业37年,他处理过100余次紧急抢修,攻克20余项技术难题,同事笑言:“他在,设备主任都能提前退休了。”
辟新谷,做技术创新的“明白人”
在卷烟生产一线,基于生产痛点的创新十分难能可贵。“设备不会说话,但它的‘信号’我听得懂。”何东生的工具箱里,除了扳手螺丝刀,总装着一本磨破的笔记本,记满了设备故障的“肠梗阻”和小改小革的“路径图”。
蒸汽减压阀是车间“老病号”,每次检修后需要安装测试才可判断是否修好。每次检修后只能盲评检修的效果,而再次拆卸安装以及等待冷却的过程,极大地浪费了时间,这经常困扰着很多维修工。何东生寻思着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盯着阀门结构琢磨半月,画出20多张草图:用可换法兰适配不同规格阀门,内置阻尼器稳定气流,加装消声器降低噪音。有想法就实施,他将新装置一一试成——离线检测准确率100%,检修时间大幅缩短。这项“蒸汽减压阀检测方法”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先进操作法”,收录并推广至全行业蒸汽管网系统,为行业解决减压阀修后检测难题提供模板。
图为:何东生在进行设备小改小革
边工作、边学习、边创新……不断成长的何东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2项,QC成果31余项,TnPM课题35余项,主持完成实施小改革112项,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万元。
赴群山,做薪火相传的“摆渡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名技术骨干,就是一粒种子。在何东生看来,技术创新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一棒接一棒的接力赛。技术能手、工作标兵这些荣誉的取得,背后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何东生以“师徒结对”“一帮一”等形式,倾尽全力进行“传帮带教”,把专业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型讲解、现场讨论等方式,传授维修经验,进行技术指导。
2021年全国烟草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前夕,徒弟文政实操成绩卡在瓶颈。何东生把训练手册拆成300多个操作动作,白天陪练拆装设备,晚上逐题批改试卷。面对实操出现的问题,何东生便手把手陪练:量具的毫厘拿捏,拆装的动作要领,一遍遍示范,不厌其烦;监控录像被逐帧回放上百遍,只为抠出那关键的几秒提速空间;复盘总结时,何东生嗓音沙哑却充满力量:“再来一次,这个环节还能再快3秒!”汗水浸透衣衫,信念却愈发坚定。最终,文政不负众望,勇夺湖南中烟烟机设备维修职业技能竞赛制丝设备机型第一名。
在技能传承上,他毫无保留。作为技能鉴定专业专家库成员,他积极参与授课,将近37年的维修经验转化为共享的知识财富,凝练撰写了《SH623型薄板式烘丝机旋转接头异响原因分析及排除》等6篇经典案例,被中国烟草网络学院及行业权威录成视频教材收录,成为全国设备维修人员的“知识宝典”。
图为:何东生在传授维修工设备维修技巧
经他悉心培养,20余人成长为技术骨干,1人获评“湖南省烟草岗位能手”,7人晋升技师,团队在各级技术比武中屡创佳绩。
“技术活没捷径,手沾油污才能练出真功夫。”这句朴实的话,何东生说了37年。如今,他培养的“技术苗子”已成长为车间中坚,他推动的“维修班组技能提升计划”让烘丝机故障停机率明显下降。当看到徒弟们在比武场上捧回奖杯,何东生总会想起刚入厂时,师傅教他的第一句话:“守好设备,就是守好饭碗,守好匠心。”
从青丝到白发,何东生用沾满油污的双手,在生产一线刻下“工匠”二字。他攀过技术的高山,辟出创新的幽谷,更带着一群人奔赴技能的群山。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脚——不只追求个人的极致,更照亮前行的远方。(文:湖南中烟郴州卷烟厂 丁倩 曹华 图:湖南中烟郴州卷烟厂 秦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