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的山影里藏着零星饰有青瓦白墙的村落,蜿蜒的山路在山间盘旋,这里是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金紫乡。这里,金紫中心小学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他手持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工整的板书;他弯下腰,为孩子们系好松散的鞋带;他站在校门口,目送一批批学生被家长接走。这个身影属于苏建栋,一位在苗乡工作6年的特岗教师,被带过的学生心中“比亲人更亲的苏老师”。
别过霓虹,归向特岗讲台
2019年,26岁的苏建栋毅然决然放弃大城市高薪的工作以及经营几年的人际圈,从深圳某环保企业辞职,相反的却在特岗教师招聘表上掷地有声地写下自己的名字,选择到人生地不熟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教书。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偏远山区时,他紧握着一张略显老旧的大合照——那是他小时侯在村小毕业的毕业照后,注视着照片中还很稚嫩的自己,他轻声道:“我从小是留守儿童,知道留守儿童多渴望被关注,也已经看过外面世界的精彩,我想成为童年的自己所憧憬的模样——老师,呵护乡村的幼苗。”
初到金紫中心小学,学校有2栋老式教学楼,操场是坑洼的泥土地。更让他揪心的是孩子们的基础——接手的四年级(1)班,数学平均分仅42分,及格率不足30%。“有个孩子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全,好多孩子在数学课本上画着丑萌的涂鸦而不是他们的解答过程,”苏建栋在日记里写道,“我真的能行吗?我能行!既已选择特岗,便只顾风雨兼程,我要改变他们目前的状况!”
全力以赴,解锁成长密码
“教育不是填鸭,是点燃火种。”苏建栋秉持此教育理念,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在学习上他是方案制定者,因材施教制定“分层进步计划”:给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每日5题闯关卡”。为学有余力者开设奥数兴趣角。在工作中他是为人师表的模范。放学后,办公室总亮着灯——他一边批改作业,一边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在生活中他是知心的朋友,看到那个学生感冒了他会把准备的感冒药给他,并密切观察其的身体状况,在课余会和学生谈天说地,畅想未来。
一年后的期末考,班级数学平均分跃至62分,将原本32分孩子数学成绩提升至92分。班里5名去县一中参加素质竞赛的孩子数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3名孩子考取县重点中学一中。当校长在升旗仪式上宣布成绩时,操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几个学生哭着抱住他:“苏老师,我们以后也要当老师!”
薪火相传,收获满径芬芳
6年间,苏建栋在岗位继续发光发热,选择在教学任务最重的六年级躬耕,连续担任三届六年级班主任兼数学教师,送走约140名毕业生。第一届学生现已初三毕业,中考成绩非常优异,迫不及待给苏老师发微信报喜。学生信息中写道“尊敬的老师,您总是用热情和耐心点燃我们求知的火花。您的课堂生动有趣,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您不仅关注我们的学业,还关心我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感谢您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默默付出,您是我们心中最好的榜样。”我以我身化灯,照亮你通向未来之路,或许就是此刻之写照吧!
坚守初心,矢志躬耕山乡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时,苏建栋指向窗外:操场上,几个孩子正在跳绳;远处,层层梯田泛着新绿,亦如山乡下一代的蓬勃生气。“去年教师节,已毕业的学生来学校看我带了一箱牛奶,说“苏老师,这是您教我们的要知恩图报,感谢你的教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如今,金紫中心小学的条件已大为改善:新建的塑胶跑道、多媒体教室……但苏建栋依然保持着两个习惯:每天提前一小时到校开窗通风,放学后护送路远的学生回家。他说:“教育是慢功夫,我一刻也不敢怠慢。坚持6年保持的习惯也时刻提醒我保持当初辞职当老师的热忱。扎根山乡,我要看着这些苗家孩子,像山里的竹子一样,一节一节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