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非遗科普团队:馆内研学悟精髓 五社联动传薪火

2025-09-11 14:04:48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7月,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非遗科普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与社区实践”的夏日行动。团队先赴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深度学习,随后走进金桂社区、滨河社区、双龙社区、北正街社区、金叶社区

7月,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非遗科普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与社区实践”的夏日行动。团队先赴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深度学习,随后走进金桂社区、滨河社区、双龙社区、北正街社区、金叶社区,将馆藏非遗的魅力化作生动课堂,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非遗馆研学:触摸千年文化根脉

7月3日,团队成员走进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周老师的专业讲解中开启非遗认知之旅。从“非遗并非‘非遗文化’”的概念纠偏,到对通山木雕“画中有戏”的技艺解读,成员们触摸着《郭子仪拜寿》挂屏的细腻纹理,感受工匠将文化思考融入刀笔的匠心;在赵李桥砖茶展厅,“川字牌”的历史故事与“插转插”的实用设计,让大家读懂饮食非遗中实用与文化的融合;中医药展厅里,金刚藤、黄精等药材与“药姑山上百草全”的谚语相映成趣;戏剧音乐展厅中,崇阳提琴戏的“鸡鸣腔”、嘉鱼呜嘟的鱼形渊源,让成员们直观体会到“声韵传情”的艺术魅力。这场研学为后续社区实践筑牢了文化根基。

小组研讨:萃取精华,定制社区课堂方案

非遗馆研学结束后,团队立刻开展小组研讨。成员们结合馆藏非遗的核心亮点与儿童认知特点,梳理出适合社区传播的内容框架:针对嘉鱼乌嘟,计划通过实物展示、现场吹奏、制作视频解析等方式激发兴趣;对于通山木雕,以“图案讲故事”为切入点,用图片与简易互动讲解技艺;中医药非遗则选取黄精、马钱子等代表性药材,搭配动画与模型降低理解难度;通城拍打舞、赤壁脚盆鼓等民俗类非遗,侧重现场演示与模仿体验。同时,团队明确各社区活动的主题侧重,确保内容既贴合馆藏精髓,又能让孩子们在互动中轻松吸收。

五社联动:非遗润童心

金桂社区:乌嘟声里识非遗

7月5日,团队首站来到金桂社区。6名6至10岁的小朋友围着古朴的嘉鱼乌嘟好奇不已。志愿者小周老师从“像小陶罐”的外形切入,讲解乌嘟由泥哨演变、牧童发明的历史,示范吹奏时,悠扬音色引得孩子们惊呼“像鸟鸣”“像英语一样美”。课堂上,《宝贝宝贝》《虫儿飞》的旋律与童声交织,乌嘟制作视频里“采泥、塑形、烧制”的十多道工序,让孩子们连声赞叹“手艺人真厉害”。

滨河社区:泥巴唱歌与草药探秘

7月7日,滨河社区暑假班迎来“会唱歌的泥巴”与“神奇的中草药”主题课堂。志愿者贾雨涵老师以“泥巴会唱歌吗”的提问引出嘉鱼呜嘟,鱼形乐器实物与《虫儿飞》演奏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志愿者温可欣老师展示黄精、七叶一枝花图片,用“像小星星的花能治蛇咬伤”的讲解,揭开中草药的神秘面纱。互动中,孩子们的好奇与欢笑成了最好的课堂反馈。

双龙社区:本土非遗盛宴开席

7月8日,“非遗青春行”活动走进双龙社区。通山木雕的“刀尖艺术”、非遗美食的家乡味道、通城拍打舞的欢快节奏、嘉鱼呜嘟与赤壁脚盆鼓的独特声韵,通过图片、视频与现场演示一一呈现。从“呜嘟怎么制作”到“望闻问切是什么”,孩子们踊跃抢答,民俗文化、自然立法、中医药知识也随之扎根心间,课堂成了传统文化的“欢乐派对”。

image.png

金叶社区:安全与非遗双护航

7月10日,金叶社区的活动融合了防溺水安全教育与非遗普及。志愿者先以PPT、动画讲解“六不准”原则与急救知识,互动问答巩固安全要点;随后,瑶族文化等咸宁非遗通过图片、视频展现,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向往,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

从非遗馆的深度学习到五个社区的实践传播,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非遗科普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用童趣语言、互动体验架起文化桥梁。社区负责人与家长们纷纷点赞,“孩子们从陌生到热爱,非遗真的‘活’起来了”。当乌嘟声、拍打舞、中医药故事走进社区,居住空间便成了文化传承的沃土,而孩子们眼中的光,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模样。(湖北科技学院,非遗科普团队,作者:王子悦 朱海峰)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