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凌晨,昌九高铁全线最长转体桥连续梁在江西南昌境内成功完成转体作业,标志着该项目建设突破关键技术节点,取得重大进展。据公开信息显示,昌九高铁正线长度138公里,桥隧比高达82%,是国家“八纵八横”京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项目已完成总投资计划的81%,后续将全面进入无砟轨道铺设阶段,预计2027年3月全线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昌九高铁的建设不仅承载着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的功能,更肩负着助力江西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使命。作为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衔接的关键交通工程,昌九高铁需克服复杂地形与既有交通线路的双重制约——桥隧比超八成的建设指标,意味着项目需在山地、水域及密集交通廊道间实现高效穿行。此次成功转体的连续梁,恰好处于昌九城际铁路这一民生交通干线之上,如何在不影响民众日常出行、保障既有铁路运输效率的前提下,完成大重量、低净空条件下的桥梁转体,既是工程技术难题,也是关乎民生保障的重要课题。此次转体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施工技术的可行性,更为项目后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强化民众对工程建设质量与通车预期的信心。
以技术创新破解工程难题,彰显基建领域的专业实力。从工程参数来看,9701吨的桥梁重量、2.1米的净空距离,加之需规避下方运营中的铁路接触网,对施工精度与安全性提出极高要求。项目团队未采用传统施工模式,而是通过“低净空旋挖”工艺优化基础施工流程,以“平行挂篮悬臂浇筑”方式完成桥梁预制,再依托精准控制系统实现顺时针转体合龙,关键作业仅耗时30分钟便精准到位。这种以技术创新突破复杂工况限制的实践,既保障了工程质量与安全,也展现出我国基建领域在特殊场景下的技术储备与执行能力,为同类跨既有线路工程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以科学调度保障民生出行,体现工程建设的民生导向。昌九城际铁路作为连接南昌、九江两市的核心通勤通道,每日承担大量民众出行需求,高峰期每3分钟一趟的列车通行频率,对施工时段选择与方案设计构成严格约束。项目团队充分结合民众出行规律,将转体作业安排在凌晨2时许的出行低谷期,既避开了日间通勤高峰对民众出行的干扰,又通过30分钟的高效作业压缩了施工影响时长。从实际效果来看,转体作业未对昌九城际铁路正常运输秩序造成影响,民众日常出行未受波及。这种将民生需求纳入工程调度核心考量的做法,践行了工程建设与民生保障协同推进的科学理念。
以长远布局赋能区域发展,凸显交通工程的战略价值。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昌九高铁建成后将加强长江中游、环鄱阳湖等城市群联系,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江西区域经济高质量提升。从区域发展维度看,便捷的高铁交通不仅能提升民众出行效率,更将加速人才、物资、资金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助力本地特色农产品、文旅资源向外输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项目已完成总投资计划的81%,无砟轨道铺设阶段的启动与2027年3月开通运营的明确预期,让交通红利的释放路径愈发清晰,为江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技术创新突破工程难题,到科学调度保障民生出行,再到长远布局赋能区域发展,昌九高铁转体桥的成功转体,标志着区域交通网络建设的提速,更意味着民众对便捷出行、区域繁荣的期待正逐步转化为现实。随着昌九高铁建设的持续推进,其在完善国家高铁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江西区域高质量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地方发展与民生改善书写更坚实的篇章。(文:林峻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