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听涛社会实践团积极投身第十七届“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围绕“气象防灾减灾”核心主题,联动社区、深入流域、扎根校园,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黄冈罗田、咸宁赤壁、武汉洪山等地的听涛“心启云智”暑期爱心托管班播撒防灾知识种子,赴十堰茅塔河、恩施带水河、荆州崇湖等小流域探寻流域防灾治理智慧,在校内搭建科普平台,以青年担当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注入青春动能。
社区科普:趣味课堂点亮少年防灾意识
“大家印象最深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在黄冈市罗田县听涛“心启云智”暑期爱心托管班上,实践团志愿者以提问开篇,拉开“气象防灾减灾,安全与己‘童’行”主题课程序幕。课堂上,志愿者结合孩子们的分享纠正认知偏差,补充气象灾害分类、等级划分及预警信号识别知识,还编创“气象预警早关注,灾害应对有速度”等朗朗上口的口号,让防灾技巧深入童心。为检验学习效果,志愿者设计“气象避险情景模拟”游戏,孩子们分组模拟“暴雨红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找安全区域”“保逃生通道畅通”等避险动作,一位小朋友举着手绘“避险路线图”兴奋表示:“要教妹妹看预警信号,和爸妈找家里的安全角!”
在咸宁赤壁市赵李桥镇的托管班,志愿者以“童心探秘气象路,巧手筑起防灾墙”为主题,通过视频展示暴雨、台风、雷电等常见气象灾害特点,结合情景模拟引导孩子掌握应对措施;课程尾声的知识问答环节,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防灾知识的理解。
而在武汉市汤逊湖社区,志愿者聚焦“防洪避险”,结合武汉“百湖之市”地理特点与近年洪涝案例,分析灾害危害,鼓励孩子分享内涝应对经历,还通过“你问我答”小游戏巩固“不涉积水”“防防寒防水”等实用技巧,不少孩子主动提出要做“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小卫士”,将知识传递给家人朋友。
流域调研:探寻防灾减灾的实践密码
为从源头探索气象防灾减灾与生态治理的协同路径,实践团奔赴十堰、荆州、恩施三地流域开展实地调研,解锁“生态+法治”的防灾治理新经验。
在十堰市茅箭区茅塔河流域,实践团通过与水利、环保部门座谈、走访沿岸村庄、察看河道治理现场,梳理出“生态管护+法治保障”的防灾模式。当地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组建村民志愿者队伍清理河道,开通24小时监督热线,同时出台流域生态管护细则,划定生态红线、规范公益岗管理,以法治守护生态防灾成果。如今的茅塔河,湿地植被新增120亩,鸟类种群增加20余种,沿岸村民借绿色产业年均增收超3000元,“污染河”变身“清水河”的蜕变,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法治是生态防灾长效化的底线”。
荆州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调研中,实践团了解到当地以《湿地保护法》为核心,构建“县环保局+湿地公园+群众”的法治管理体系,通过“田-渠-塘”生态模式将水体从V类提升至IV类,吸引164种鸟类栖息,2025年还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生态改善不仅筑牢气象防灾生态屏障,更带动游客增长,2024-2025年节假日游客峰值达500-600人,助力周边民宿、地摊经济发展,实现“生态防灾”与“民生增收”双赢。
恩施市带水河流域的治理经验同样让实践团收获颇丰。当地按地形实施“上游护生态、中游储用水、下游消水患”的分区防灾策略,通过“猪—沼—果”循环农业、生物发酵床治理畜禽污染,同时搭建“有话直说”议事平台,召开千余场集体会议解决六百个人居环境与产业问题,以法治机制凝聚政府、企业、群众的防灾合力,让带水河实现“水清河畅”与“乡愁留存”的双重目标。
校内联动:打造防灾科普“身边课堂”
为扩大气象防灾减灾宣传覆盖面,实践团还在校园里开展校内摆点活动,打造全方位科普矩阵。志愿者在摆点现场发放自主设计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手册,通过易拉宝、海报直观展示预警信号识别、灾害避险技巧;原创IP形象“晴安”以可爱亲民的设计吸引师生关注,成为科普宣传的“形象大使”。摆点过程中,志愿者耐心解答师生关于气象灾害应对的疑问,将专业防灾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校内师生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实用防灾技能,进一步夯实校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基础。
此次“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系列实践,武汉工程大学听涛社会实践团以“科普+调研+宣传”三维联动模式,既为少年儿童、校内师生普及了防灾知识,也为流域气象防灾减灾积累了实践经验。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持续以青春力量践行青年担当,不断优化科普形式、推广调研成果,为筑牢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线”贡献更多青年人的智慧与力量。(唐晨宸、刘天睿、陈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