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山东潍坊高密烟区,晨露点缀着金黄的烟叶,微风裹挟着淡淡的烟草香漫过田埂。山东潍坊高密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方市烟叶收购站的红砖墙在晨光中泛着暖意,院子里的老柳树下,三个年轻身影正穿梭在烟农队伍中——37岁的逄炯刚推着满载工具的小车,36岁的台金手提帆布包快步走来,35岁的李聪慧抱着政策宣传单紧随其后。他们在收购站的岗位上深耕十余年,用专业与坚守,为烟农的丰收路保驾护航,也在平凡的日常里,写就了属于基层工作者的责任篇章。
逄炯刚:用“较真”守护烟叶安全线
“张叔,烟叶装包得调整方向,叶柄朝左、叶片朝右,这样运输时才不会破损。”仓储区的水泥地上,逄炯刚正帮着工人归拢烟叶,灰色工装上的“高密烟叶”字样格外醒目,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他却毫不在意,指尖轻轻抚平烟叶上的褶皱,眼神专注得像在呵护珍宝。
从事仓储保管14年,逄炯刚的“较真”在收购站出了名。“以前老保管员靠手摸测湿度,我总担心不准。”他主动申请配备智能测温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成了烟叶安全的“守护神”,“现在湿度62%,刚好在安全范围,烟农把烟叶放这儿才放心。”他手机里的“电子仓储台账”详细记录着每批烟叶的通风、防潮情况,“晚上回家复盘数据,哪批烟需要多通风,一目了然——这就是年轻人的优势。”
图为逄炯刚(右一)在指导打包人员装箱
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投下格子光影。逄炯刚拿着小本子在烟包间穿梭,每过一包都要伸手轻按检查,笔尖在纸上写下“9月12日,中桔三,湿度62%,通风良好”,沙沙声与窗外蝉鸣交织成动人的旋律。“收购期就一个多月,烟叶最金贵的时候,多一分细心,烟农就少一分损失。”他说,岗位虽平凡,守住细节就是守住烟农的希望。
台金:以“公平”架起烟农信任桥
“王婶,您先坐,这凳子晒得暖和!”评级台前,台金笑着把长凳往烟农身边挪了挪,从帆布包里掏出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他自己剪辑的烟叶分级教学视频——背景是高密的烟田,阳光下的烟叶色泽鲜亮。“把标准做成视频,您一看就懂,比我讲半天管用。”他指尖滑动屏幕,阳光落在整齐修剪的指甲上,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做评级员11年,台金面前的国家标准样品总擦得一尘不染,旁边“阳光收购”的牌子虽边角磨损,却依旧鲜亮。他拿起王婶的烟叶对着光端详,指尖轻拂叶片:“您这烟颜色像秋天的枫叶,就是几片带点小病斑,按标准评中桔三。”视频里的中桔三烟叶与实物并排展示,“明年提前打防治药,准能评上中桔二,多卖不少钱!”
王婶凑着屏幕看,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察觉,恍然大悟道:“还是你们年轻人有办法!以前总担心不公平,现在心里比揣了暖炉还踏实。”
图为台金(右一)正在定级
面对烟农的认可,台金眼里满是自豪。曾有烟农悄悄往他口袋塞烟,他当即退回:“大叔,公平是底线,破了底线对不起大家,也对不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咱一起琢磨种好烟,才是正道。”后来,那位烟农按他说的技术种植,第二年烟叶质量明显提升,特意提着自家苹果来谢:“台师傅,你这年轻人,有原则,靠得住!”
李聪慧:凭“热心”做好烟农服务员
“滕大叔,慢点儿,台阶滑!”记账台前的风吹进青草香,李聪慧看见年近七旬的滕焕德,赶紧起身扶他到椅子上,转身端来一杯菊花茶,印着小熊图案的陶瓷杯温热贴心:“这是我妈新晒的,清热解乏。”
“小李丫头,帮我看看发票,数咋算不明白?”李聪慧坐在老人身边,拿起放大镜对准发票:“您看,中桔二200公斤,乘以单价,是这些钱。”怕老人记不住,她用粗笔在彩色便签纸上写好算式:“夹在钱包里,银行工作人员一看就懂。”
滕大叔小心折好便签纸,笑得合不拢嘴:“上次我银行卡号错了,你帮查一下午,钱到账时你比我还高兴。你们年轻人,比自家孩子还贴心!”李聪慧笑着回应:“您种烟从春到秋多辛苦,我多帮点是应该的。”
图为李聪慧(左一)正在向烟农讲解发票内容
记账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每天收工后,李聪慧都会重新核对账目,还在Excel表格里设置自动计算功能:“输入数据就出总金额,快还不容易错。”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多花点心思提高效率,烟农就能早点回家休息。”
夕阳沉落烟田尽头,天空染成温柔的橘红。收购站的院子里,烟农已陆续离开,老柳树下的长凳还留着余温。逄炯刚锁好仓储区的门,台金整理好评级工具,李聪慧核对完账目,三个年轻身影并肩而行,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落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初秋,这三位基层烟叶工作者,用十余年的坚守、专业的能力与务实的作风,守护着烟农的丰收梦。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诠释着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的匠心。而这片金黄的烟田、这座温暖的收购站,也将永远记得,曾有这样三个身影,在这里用责任与热爱,书写着属于基层工作者的动人篇章。(作者:李秀艳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