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传两弹火 情铸赤子心 | 寻绵州星火印记,承功勋精神铸魂

2025-09-09 15:15:1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为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挖掘杰出校友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卓越贡献,在西南交通大学团委和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的大力支

为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挖掘杰出校友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卓越贡献,在西南交通大学团委和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交运学院团建工作委员会联合本科交运第一党支部,组建“追寻两弹星火,赓续红色血脉”实践队,于8月27日赴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先后探访两弹城博物馆、邓稼先故居、雁门村等地,在历史现场感悟三线建设的艰辛与辉煌,在乡村实践中传播科学精神与安全知识,以青年视角解读“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实际行动践行交通学子的报国使命。

第一篇章 两弹城寻踪 

1. 两弹城博物馆:三线脊梁与校友荣光

8月27日上午,走进两弹城博物馆,一座复原旧址的沙盘模型首先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模型中错落的红砖建筑精准还原了当年科研基地的面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如血脉般连通起科研区、生活区与外部世界,诉说着“两弹”事业背后交通保障的关键作用,清晰呈现出“两弹精神”与“交通强国”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在关于三线建设的展览中,实践队员们欣喜地发现了母校的身影:20世纪60年代,我校(时称唐山铁道学院)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号召,携全部教学设备从河北西迁至四川峨眉,成为全国唯一整体迁入三线地区的铁道高校,大批毕业生奔赴三线交通建设前沿,筑牢“两弹一星”的交通命脉。

展柜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院士的事迹介绍,令在场队员倍感亲切。

2. 邓稼先故居:隐姓埋名的科学脊梁

随后,走进邓稼先故居,这里完整保留着他1971年至1985年工作生活的原貌。从展陈文字里队员们更真切领悟了何为“以身许国、淡泊名利”。

离开邓稼先故居,实践队走进防空洞。防空洞核心围绕“三防教育”展开:内部空间简洁,墙面贴着当年科研人员防空预警的文字说明,角落摆放着简易防护设备的展示件,直白呈现了三线建设时期科研安全的保障细节。

第二篇章 雁门村传薪 | 精神火种点亮振兴路

雁门村是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不仅是当地乡村发展的“样板”,更成为实践队扎根基层、传播知识、践行使命的重要实践阵地。围绕“安全护航、精神传承、助力振兴”三大目标,实践队通过专题讲座、互动体验、入户访谈等多样化形式开展系列活动。

1. 安全宣讲与精神传承:为少年播撒强国种子

8月27日下午,实践队首先面向村里的小朋友开展专题安全教育,聚焦暑期防溺水、交通安全、防骗防拐三大主题,以“实用化、互动化”方式帮孩子们掌握自护技能,切实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互动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抢答“遇到溺水同伴该怎么办”“陌生人敲门要不要开”等问题,快速掌握安全知识。

安全教育后,队员们转入“两弹一星”精神宣讲,通过趣味提问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钱学森、于敏、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故事。队员们结合“‘两弹一星’互动提问”内容,重点介绍校友陈能宽院士在“两弹”研制中的贡献。最后,队员们带领孩子们解读“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 交通强国宣讲:以校史脉络展赤子情怀

最后,实践队员为雁门村村民及青少年讲述中国铁路从“屈辱起步”到“领跑世界”的辉煌历程,生动诠释“强国交通脉,报国赤子心”的深刻内涵。

3. 村委访谈:探文明村建设的“雁门经验”

宣讲结束后,实践队与雁门村村委会委员围绕“全国文明村”建设展开访谈,深入了解其“钱袋、脑袋”双丰收的核心经验。村委委员提及,雁门村抓特色产业促增收、抓文明建设富脑袋,既贴合乡村实际需求,也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文明”双推进的清晰思路。

结语

从铁路钢轨到国防重器,从培育交通英才到助力国之大事,这段跨越时空的使命传承,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学校与国家发展之间并非抽象的联系,而是一代代人以实际行动织就的壮丽图景。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把“两弹一星”精神与“交通强国”使命紧密结合,在专业学习中追求“求实创新”,在服务国家中践行“爱国奉献”,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建设交通强国、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何敏 邓澄翃 刘梦琪 陈彦良 黄怡怡 彭颂涵 赵旭婧 李俊仪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