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蒸腾的七月,贵州江口县的山坳里飘起了淡淡的清香。千亩烟田像铺在坡地上的绿绸缎,饱满的叶片被阳光镀上金边——这不是普通的绿叶,是烟农们盼了大半年的“致富叶”,眼下,烟叶正批量“下锅”,从翠绿到金黄的蜕变里,藏着烟农们的增收盼头。
烟垄间的“短工经济”:采一天烟,挣够半月菜钱
图为:烟叶采摘场景
凯德街道明星村的烟田像片绿色海洋,张小凤的手指在叶片间穿梭,熟得能闭着眼分辨“该不该摘”。“这片叶子摸着厚实,油分充足,颜色带点黄,正好!”她把摘好的烟叶成捆打包,话音里带着轻快,“离家近,一天百把块,够家里买大半个月的菜了。”
不远处的烤房外,种植大户张应群正透过观察窗查看烘烤情况。“今年60亩烟长得旺,从6月中下旬开始采烤,天天都有10多个乡亲来帮忙。”他笑着算起账,“光人工就得发不少,但烟叶品相好,预计能纯赚10多万,值!”
从“凭感觉”到“靠技术”:一支队伍破解烟农烘烤难题
图为:烘烤师分析烤后烟叶场景
烟农省心又增收的背后,离不开身后的“技术靠山”。江口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建专业化烘烤队伍开展“蹲点式”服务,协助烟农做好成熟采收、分类编烟、分类上炕、精准烘烤等,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指导,切实解决烟农“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助力烟农增收。
烟农张德全最清楚烘烤有多重要:“以前自己凭感觉烤,‘蒸片’、‘挂灰’、‘青筋’……烤坏烟叶是常事。现在有了专业化烘烤队伍,不用自己操心,也能把烟烤好,等级上去了,卖价自然就高。”
一片烟叶盘活一方土地:“点面结合”带火千余亩地
图为:土地集中流转村貌
近年来,民和镇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气候优势,以“党建引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模式,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产业,形成了一条“短平快”的致富路。28户种植大户承包的1350亩烟田,已进入烘烤中后期,按今年的行情,全镇500多万的烟叶收入跑不了。而放眼整个江口县,4个乡镇的烤房都在连轴转,到9月中旬烤完时,一笔可观收入将稳稳落进烟农口袋。
“种烟好就好在‘见效快’,春天栽苗,秋天就能见钱。”镇里的农业干部说,大户赚了钱,还能带动乡亲务工,“你看这烟田边的路,去年刚修的;村头的蓄水池,也是用产业收益建的——这就是烟叶带来的实在变化。”
如今,江口的烤房还在嗡嗡运转,金黄的烟叶正一炉炉出炉。这片土地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烟农掌心的老茧、服务队躬曲的脊背、技术员晒黑的脸颊,和一个个靠“黄金叶”过上好日子的寻常故事——它变成烟农手里的票子、家里的新家具、孩子的学费,这或许就是烟农增收致富最生动的诠释。(田扬,罗国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