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四叶草支教队带着教育热忱奔赴青岛胡家小庄和菏泽曹县大集镇姚集小学。21天里,从充满期待的开营仪式,到趣味十足的多元课堂,再到温暖入心的真情陪伴,他们用行动打破城乡教育壁垒,让知识在实践中扎根,让成长在互动中发生。
开营仪式:共启教育新篇章
7月26日上午,姚集小学的开营仪式简朴而庄重。曹县大集镇团委书记王东澳、姚集小学校长尹本献、政教处主任李俊杰与支教队曹县分队队员参与开营仪式,大集镇团委书记王东澳对于志愿者们的到来深表感激,他强调,“‘小荷学堂’是2018年由共青团菏泽市委联合多家单位发起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秉承“青春助力、快乐成长”的服务理念,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假时间集中为孩子们提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等志愿服务,正是因为有了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小荷学堂’才能连续6年顺利举办。”
图为开营仪式合影
图为姚集小学“小荷学堂”开营仪式
前期,队员们多次通过线上调研精准掌握学情,结合当地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定制课程体系,这份“量身打造”的用心,让在场师生倍感温暖。“希望孩子们能在这段时光里收获知识、开阔眼界,更期待支教队员们在扎根基层中读懂教育的意义。”尹本献校长的寄语里,既有对孩子们的期许,也有对青年学子的认可。支教队员们则以饱满的热忱回应:“定将不负信任,用真心浇灌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
多元课堂:让知识适配成长需求
四叶草支教队依据两地孩子的知识基础差异,量身设计课堂内容,让每一堂课都精准适配需求。
青岛胡家小庄社区孩子知识掌握度较高,志愿者们不仅在日常课堂中侧重科普实践,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比如用滴管滴水观察“表面张力”,亲手连接导线理解“电路原理”,更联动外部资源拓宽孩子认知边界:组织前往古镇口海军中学研学,听航海知识讲解,培养家国情怀;还带领孩子们走进山东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近距离观察地质勘探设备,听讲解员解读“地下资源勘探”,亲手触摸岩石标本了解形成过程。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在日记里写:“原来科学不只在课堂里,还在军舰模型上、在勘探机里!”
图为孩子们学习口腔知识获得奖状
而面对菏泽姚集小学的孩子,志愿者们则将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巩固与兴趣启蒙上。语文课上,用卡通卡片教生字、以“词语接龙”游戏加深记忆,讲解《悯农》时还结合学校小菜园场景,让孩子在拔草、浇水时体会“粒粒皆辛苦”;数学课从基础“加减运算”入手,用玉米、花生当教具具象化数字,学习“长度单位”时先做麦秆“尺子”建立概念,再引导测量课桌、教室长度,让知识贴合生活。此外,志愿者还开设绘画、心里团辅课,教孩子们用黏土捏“家乡的房子”、用彩笔画“心中的夏天”,在创作中激发兴趣。
图为心里团辅
真情陪伴:成长护航,守护成长每一刻
除了课堂上的因材施教,支教队员更注重用真情陪伴孩子,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临时家人”。
在胡家小庄社区,每天课后的“分享时间”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支教队员会认真听孩子们讲研学途中的见闻,慢慢引导内向的孩子主动表达;遇到孩子有疑问,支教队员们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耐心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老师不会直接告诉我‘为什么’,但会陪我一起找答案,这样更有意思!”四年级的一个孩子说。姚集小学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支教队员们格外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陪孩子读故事书,教孩子折纸鹤,倾听他们对远方父母的思念。
图为家长带来西瓜与支教队员和学生们分享
图为曹县大集镇团委表扬信
21天的支教时光虽短,但开营仪式的期待、多元课堂的收获、真情陪伴的温暖,早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成长的种子。四叶草支教队用实践证明,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输送,而是因材施教的精准赋能,是温情满满的陪伴守护,让城乡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稳步走向更远的未来。(刘萍 苏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