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学子“东竹工坊”乡村振兴实践团对话竹编大师何福礼:让千年竹艺在创新中赋能乡村振兴

2025-09-08 09:49:22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当传统竹丝遇上本土创意,当千年技艺对话当代实践,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期,“建行裕农通杯”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和2025年浙江省大中学生“双百双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如

当传统竹丝遇上本土创意,当千年技艺对话当代实践,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期,“建行裕农通杯”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和2025年浙江省大中学生“双百双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于是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东竹工坊”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东阳竹编艺术殿堂,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福礼大师展开了一场关于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对话。这场跨越代际的交流,不仅揭开了东阳竹编的千年密码,更勾勒出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指尖乾坤:解码东阳竹编的独特基因

午后的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竹编窗棂洒下斑驳光影,每一件竹编作品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传达着东阳竹编传承千年的温度。

图一:何福礼大师竹编作品

“世界竹编看中国,中国竹编看东阳。”交流中,大师详细阐述了东阳竹编与日本竹编的区别,为实践团成员揭示了东阳竹编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与日本竹编追求“简约实用”的风格不同,东阳竹编更像一部立体的文化史诗。从原材料选择开始便暗藏匠心:需选取海拔800米以上、生长三年的优质水竹,经蒸煮、晾晒、劈篾等20余道工序,使竹丝坚韧如丝、薄如蝉翼。编织时,“人字纹”、“十字纹”、“六角孔”等十余种技法交错运用,一件作品往往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比如这件竹编作品中的“六角孔”,不仅有着透气防潮的功能,其纹样里还藏着“天圆地方”的哲学,而这正是机器所编不出来的灵魂。

图二:实践团成员欣赏何福礼大师竹编作品

二、破界创新:老手艺的“时尚蜕变”

在工作室的展架上,一款竹编包包格外吸引着实践团成员的注意:不同厚度的竹片以三角形拼接,在光影下折射出几何美感,既保留竹材的质朴,又透着现代设计的灵动。这是借鉴了日本BAO BAO ISSEY MIYAKE的结构思路,但用竹替代塑料,使得手感和文化味道完全不同。

这款创新作品背后,是大师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在竹编工序中,机器可以完美的替代裁料、打磨等一系列基础工序,提高效率,但竹编最核心的 “手感”——比如编龙鳞时手腕的力度、弧度的把控,必须依靠人工,也只能依靠人工。

大师强调,虽然部分制作过程可以利用机器提高效率,但竹编最核心的艺术价值仍需通过手工技艺来实现,机器是永远无法完全取代人工在竹编艺术品创作中的独特地位。机器编的是标准,而手作留的是温度。“你看这接口的弧度,多一分则硬,少一分则松,这是老祖宗传下的‘分寸感’。”

图三:何福礼大师作品

三、薪火相传:本土青年的“竹编使命”

对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何福礼大师抱有深切期许。在他看来,年轻一代投身竹编领域,首先要能沉潜深耕,从劈篾、起纹等基础技艺扎扎实实地学起,更要以开放心态接纳批评——技艺的精进不是从顺耳的赞扬中生长,反是需要在中肯的指点里看清不足,在反复的打磨中锤炼功底。

这份期许里,同样包含着对创新的期待。他始终认为,大学生群体的加入,能为竹编行业带来新的视角与活力:将传统编织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让竹编跳出固有框架,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场景。比如把竹的灵秀融入家居装饰,让竹编灯罩、收纳架成为现代空间里的诗意点缀;或是将竹丝的巧思注入时尚配饰,让传统工艺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符号。唯有让竹编既贴合现代审美,又满足实用需求,这门古老艺术才能在新时代里持续焕发生命力。

图四:实践团成员和何福礼大师合影

结语:让竹编串联起过去与未来

这场对话,不仅是一次文化寻访,更是一次精神接力——老艺人用一辈子守护的竹编技艺,正通过本土青年的实践,从东阳的竹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千年竹丝在本土青年指尖焕发新生,东阳竹编必将成为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文化注脚。

梁慧哲、梁敏乔、俞啸峰、许桑桑

摄影:陈薇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