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石河子大学理学院“薪火寻忆・兵团精神溯源计划”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一行 14人(12 名学生、1名带队教师、1名思政指导教师)奔赴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八团,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从访谈基层干部、老兵与文化守护者,到躬身田间劳作、参与民族团结活动、服务基层群众,宣传兵团精神,团队成员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兵团精神的内涵,让青春足迹与边疆故事同频共振。
图为实践团队抵达伊宁站合影
听奋斗故事:从“地窝子”到“万亩良田”,见证兵团发展密码
践青春行动:在泥地拔草、集市服务,体悟 “奉献” 本真
“脚陷进淤泥里,每走一步都要使劲,拔草时根扎得太深,指甲缝里全是黑泥,汗水流进眼睛里又涩又疼。”7 月14 日,团队成员走进三连稻田,亲身体验农活的艰辛。一旁的职工阿姨笑着对比今昔:“我们年轻时光脚踩田、手挥镰刀,一天插秧三亩地腰就直不起来;现在有了插秧机、收割机,一天能种几十亩,条件好太多了。” 这场 “沉浸式” 劳作,让青年们真切懂得“粒粒皆辛苦”,更读懂兵团人“苦中作乐、实干兴邦”的坚守。
图为实践队成员下地拔草活动
在民族团结的画卷里,团队同样留下了青春身影。7 月 16 日,成员们在9连与少数民族同胞共歌共舞,小朋友们拉着大学生的手穿梭在人群中,欢声笑语里,“团结”不再是口号,而是共种一块田、共跳一支舞的默契,是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日常。
7 月 17 日的巴扎大集上,团队摆起“服务摊”:一边宣讲反诈骗知识,一边帮老人解决养老金认证难题。“多亏你们这些娃娃,我们年纪大了搞不懂电子操作,真是帮了大忙!”一位阿姨的感谢,让成员们明白“奉献”的真谛——它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赵老守护文化的坚持,是陈老扎根边疆的担当,也是青年人为群众办小事、解难题的热忱。
图为在巴扎集市进行防诈骗等普法活动宣传
悟精神内核:从“十六字”到“身边事”,让兵团精神生根发芽
两周实践转瞬即逝,当团队成员回望这段旅程,对“兵团精神”的理解早已超越教科书上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十六个字——它藏在王伟连长带领职工搞农业创新的决心里,在赵兴华老人笔尖流淌的兵团故事里,在稻田职工“弯腰插秧”的实干里,更在民族团结活动的欢笑声、巴扎大集的便民服务中。
图为实践团兵团精神宣讲活动
如今,六十八团的稻浪依旧翻滚,孩子们的笑声清脆动人,而这群石河子大学学子,已将在这里汲取的“兵团精神” 化为心中的种子。他们表示,将把边疆的故事、奋斗的力量带回校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兵团薪火,让“卫国担当、互助奉献、守正创新、敢闯敢试”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