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古楼村的专业化分级点内,金黄的烟叶整齐摊晾,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烟草香气。村民陈友林指尖翻飞,正将一片片烟叶按标准精准归入不同等级筐中,脸上满是藏不住的笑意:“从年初育苗到现在分级,天天有活干,每月能拿四千多,既能照顾娃,又不比在外打工少赚钱!”
陈友林的这份踏实与底气,源于池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以烟叶产业为纽带,精心构建的“稳就业、促增收”双驱动格局——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更是民生温度在田野间的直接体现。
稳就业,要为群众搭建“家门口的工作台”。池州市局(公司)深知,就业是民生之本,而烟叶产业正是带动就业的“稳定器”。自6月烟叶进入采摘期,古楼村的就业链条便全面启动:此前凌晨4点的烟田,20余名村民组成采摘队,踏着露水筛选成熟叶片;合作社烘烤车间里,专职烘烤员紧盯温湿度仪表,确保烟叶历经低温调湿变黄、稳温排湿后熟等四大阶段仍保优质;如今初秋分级季,又有一批村民加入分级队伍,从“闲在家”变为“忙赚钱”。
“我们依托烟叶生产全周期,打造了育苗、种植、烘烤、分级、销售的完整就业链条,让村民一年四季有活干。”池州市局(公司)烟叶生产经营中心副经理汪文杰介绍,仅古楼村烟农合作社,每年就能创造固定就业岗位20余个,临时务工岗位超100人次,真正实现“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
促增收,要让产业成为“致富的摇钱树”。在稳就业的基础上,池州市局(公司)更以“全方位、一体式”服务,为烟农增收保驾护航。从烟种育苗时的技术指导,到大田生长期的补剂喷施,再到烘烤环节的温湿度调控,专业团队全程跟进。“
以前种烟靠经验,现在有烟草公司的人上门教,烘烤出来的烟叶等级高,每斤能多卖好几块!”烟农王建国算起增收账:自家5亩烟田,在技术帮扶下,每亩产值比往年增加800元,加上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一年能多赚近2万元。而古楼村创新的“烟叶+水稻”模式,更让土地实现“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烟叶采收后,烟田立即翻耕种水稻,每亩地年收入直接翻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随之增长10%以上,产业增收的红利惠及全村。
为了让“稳就业、促增收”更有保障,8月14日,池州市局(公司)烟叶中心党支部的党员们走进古楼村分级点,用一场“我为烟农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为“双驱动”注入红色动能。清晨的“田间课堂”上,秋风吹散了燥热,党员技术骨干手把手教烟农分级技巧,解决“怕分错、少赚钱”的顾虑。午后的分级现场,秋阳温和不灼人,党员与烟农并肩劳作,加快进度的同时,也让村民务工更安心。
树荫下的座谈会上,阵阵秋风送来惬意,党员们认真记录烟农诉求——“分级人手不够”“烘烤设备需维修”,当场承诺协调资源解决,让就业岗位更稳定,增收渠道更畅通。“有党员帮着解决难题,我们干活更有劲头,赚钱也更有盼头!”陈友林的话,道出了古楼村烟农的共同心声。
稳就业才能稳民生、稳人心,促增收方能强底气、谋发展。近年来,池州市局(公司)始终将履行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以烟叶产业为抓手,既通过全周期服务创造就业岗位,让群众“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钱赚”,又依托产业创新与技术帮扶,让烟农“轻松种烟、高兴赚钱”。
从晨光中的烟田,到飘香的分级点,从村民脸上的笑容,到鼓起的钱袋子,古楼村的变化印证着“稳就业”与“促增收”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的持续落地,烟叶产业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古楼村必将在“就业稳、收入增”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以产业兴旺的生动实践,持续绘就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为基层产业赋能民生提供更鲜活的示范。(梁花 王逸涵 张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