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为期62天的2025年暑运圆满落下帷幕。这个夏天,全国铁路以9.43亿人次旅客发送量、7.02亿吨货物运输量的双突破,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在钢轨延伸的轨迹中,我们不仅看到运输成绩单的亮眼数字,更触摸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脉络。
流动中国的活力图谱。暑运的热度,是经济复苏的温度计。日均11330列的高密度列车运行,折射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澎湃动能。长三角铁路单日客流突破326.4万人次,广深港高铁616万人次跨境出行,中老铁路3.5万人次跨国旅行,这些数据背后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京哈高铁京沈段实现350公里高标运行,北京至哈尔滨最快4小时52分直达,东北避暑游热度飙升。更值得关注的是,外籍旅客发送量达348.4万人次,同比增长23.9%,中蒙、中俄、中越国际列车的常态化运行,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鲜活注脚。
铁旅融合正激活消费新蓝海。暑运期间开行的579列旅游列车中,广州局“潇湘号”适老专列尤为亮眼:全车配备防滑地板、无障碍扶手和SOS紧急呼叫系统,随团医疗小组为264名银发旅客提供17天全程护航,串联起青海湖、独库公路等西北精华景观。这种“火车+深度游”模式,让银发群体年均1.2万元的旅游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推动形成“一趟专列激活一条产业链”的乘数效应。
高效运行的硬核保障。面对华东、华北等地8轮强降雨和台风侵袭,铁路部门交出了“安全平稳有序”的答卷。北京局在石太线增设无人机蜂巢,实现重点地段自动巡航;72套行洪桥梁流速仪实时监测水文变化,提前72小时预警风险。这种“科技+人力”的双重防护,让暑运期间国家铁路发送电煤2.43亿吨,保障371家直供电厂存煤可耗25天以上,在迎峰度夏的能源保供战中筑牢民生底线。
运输组织的精细化程度令人瞩目。12306系统通过大数据动态调整列车开行方案,热门方向加开临客、动车组重联,旅游城市增开夜间高铁,偏远地区保留公益“慢火车”。这种“一日一图”的精准调度,使山东日照煤炭列车停留时间从80分钟压缩至45分钟,新疆红沙泉站万吨煤炭专列装车时间缩短至1小时,在保障电煤运输畅通的同时,让物流成本降低15%-20%。
民生温度的服务升级。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转变,在暑运中得到充分体现。1988万张学生票的发售,让莘莘学子感受到铁路的温情关怀;高铁宠物托运试点扩大至京沪、京广等8条高铁25座车站,38趟列车实现“人宠同车”;45个城市实现铁路与地铁安检互认,上海虹桥、福州火车南站等枢纽的“一检畅行”,让出行“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更具创新意义的是,“熊猫专列”串联川滇风光,“天山号”载着旅客品味新疆美食,“齐鲁1号”主题列车将文化体验融入旅途,让“坐着火车去旅行”成为新时尚。
货物运输同样彰显民生关怀。浩吉铁路日均开行万吨重载列车超百列,多式联运“一单制”让重庆新能源汽车通过“铁路笼车+滚装船”模式高效出海,物流成本降低15%-20% 。这种客货并重的运输格局,既畅通了经济循环,也守护了万家灯火。
未来发展的战略启示。暑运的圆满收官,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上半年3559亿元铁路固定资产投资、301公里新增高铁里程,让“八纵八横”高铁网越织越密;中欧班列上半年开行16659列、同比增长7.3% ,西安、郑州等城市的“钢铁驼队”正重塑国际物流格局。更重要的是,铁路部门在服务创新上的持续突破:从智能调度系统到智慧客服平台,从绿色节能技术到多式联运模式,正在实现从“运输服务商”向“综合出行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型升级。
当钢轨延伸向远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暑运的句号,更是未来发展的起点。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扩容、中老铁路货运量持续增长,中国铁路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这个夏天的火热暑运,既是对过去发展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征程的动员——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中国铁路将继续书写流动中国的壮丽篇章。(任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