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湘阴,洞庭湖的湿热季风裹挟着蝉鸣,将街巷里的香樟叶吹得沙沙作响。在距离县城二十公里的樟树镇,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志愿者陈细明轻轻叩响了村民老李家的铁门。门轴转动的吱呀声里,一个女孩探出头来——这是16岁的重度智力残疾女孩李小怡,也是湘阴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服务对象中的一员。每半个月这样的叩门声都会准时响起,志愿者与特教老师组成的特殊家访团,带着知识课本、政策手册和沉甸甸的关怀,叩开了这个特殊家庭希望的窗口。
叩响知识之门,让教育的星火照亮被遗忘的角落
(志愿者“寓教于乐”教导特殊学生)
老李家的堂屋不大,一张木桌、几把竹椅,墙角堆着晒干的莲蓬,空气里飘着中药的苦涩味。小怡的伯母蹲在灶前熬药,见志愿者们进来,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小怡,老师又来看你了!”女孩缓缓转过头来,眼神迷茫了一瞬,随即又恢复了那种特有的空洞。她喉咙里发出含混的“啊”声——这是她能发出的最清晰的音节,也是她与外界交流的有限方式。
特教老师陈敏从背包里取出彩色识图卡片,蹲在小怡面前,指着一张画着苹果的图片,用夸张的口型缓慢地说:“小怡,看,这是苹果,红红的苹果。”她特意将卡片举到小怡眼前很近的地方,等待着可能的反应。志愿者陈老则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提前准备好的动画课件,画面上,一个同样有着清澈眼神的女孩,正开心地指着屏幕上的水果图片。“这是婷婷姐姐,和你一样大,但她能认识好多水果呢!”小宇的目光在屏幕上停留了几秒钟,虽然没有任何表情变化,但伯母注意到她的眼神似乎比平时多停留了一会儿。
这样的场景,在湘阴县的15个乡镇街道并不鲜见。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芳告诉我们,全县有重度残疾儿童少年110多名,其中40余人因瘫痪、自闭症或重度智力障碍无法到校就读。这些孩子不是不想学,是缺少‘送上门的教育’,尤其是像小怡这样的重度智力残疾女孩,更需要个性化的耐心引导。她翻开家访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孩子的特点:小怡对鲜艳的颜色有短暂注意力,喜欢听简单的儿歌;12岁的自闭症女孩小雨对数字有独特记忆力;15岁的脑瘫青年阿强虽然无法说话,但能通过简单手势表达需求。
知识的光芒,正在这些特殊的家庭里悄然绽放。小怡的伯母说,经过几个月的送教上门,孩子现在能对五张卡片上的物品做出正确反应,会用眼神表示要或不要;当播放她熟悉的儿歌时,能安静地坐上十分钟;甚至有一次,她指着桌上的苹果,含糊地发出了“果”的音节——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尝试发音。她们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只是需要有人愿意弯下腰,把知识的种子种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然后耐心等待发芽。陈敏老师的话,道出了叩响知识之门最朴素的真理。
叩开温暖之门,把民生温度装进米面粮油
(志愿者们送生活物资)
“张大姐,我们这次给您带了些米面粮油,还有小怡需要的特殊奶粉和尿不湿。”志愿者曾莉一边说,一边和同伴们一起将带来的慰问品搬进堂屋。一袋大米、一桶食用油、两袋面粉,还有两罐适合重度智力残疾儿童的高钙奶粉,以及几包大号尿不湿,整齐地码放在墙角。小宇的伯母从厨房走出来,手里还沾着面粉,看到地上的慰问品,声音哽咽:“你们总是惦记着我们......”
陈敏老师蹲下身,轻轻拍了拍伯母的肩膀:“张大姐,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小怡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营养,她的父母又都不在身边,我们一起照顾她。”她指着那两罐奶粉,“这是低敏配方,适合小怡这样的孩子,能帮助她更好地吸收营养。”
志愿者曾莉则拿出一个笔记本,开始记录小怡家的实际需求:“李大姐,您看看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们下次尽量带来。”小宇的伯母想了想,说:“现在她年纪大了,我们就怕她会走丢,会被人欺负。”曾莉立刻记下:“好的,我们回去想想办法。”
这样的温暖家访,是每次必做的事情。刘芳校长介绍,志愿者们每次家访,除了带教学用品,还会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困难,准备相应的慰问品。对于小怡这样的重度智力残疾儿童,他们会带特殊配方奶粉、大号尿不湿、防压疮坐垫等;对于家庭困难的,会带米面粮油、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我们不仅是来送知识的,更是来送温暖的。”志愿者曾莉说,“很多特殊儿童家庭经济困难,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她翻开自己的家访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个家庭的需求:小宇家需要奶粉和尿不湿;小雨家需要冬季棉衣;阿强家需要护理垫和轮椅配件......在樟树镇另一户人家,志愿者易辉豪正将带来的新棉裤给小杰试穿:“这是加厚的,冬天坐着就不怕冷了。”小杰的母亲站在一旁,连连道谢:“你们想得太周到了,这些棉裤要花不少钱呢......”
政策的光芒,不仅照亮了特殊儿童的未来,更温暖了整个家庭的心。据统计,今年以来,湘阴烟草联合湘阴特校通过特殊家访已累计为39个家庭送去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为36名儿童送去特殊奶粉、尿不湿等必需品,为19户困难家庭提供护理垫、防压疮坐垫等护理用品,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特殊儿童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教育是点燃火焰,而不是填满容器。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在湘阴的特殊家访中有了最生动的注解。当志愿者与特教老师的脚步丈量过每一寸乡土,当知识的火种点燃每一个特殊的灵魂,当慰问品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家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次普通的家访,更是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最深沉的关怀——它藏在翻开的识字卡片里,在调试轮椅的操作中,在慰问品的清单间,更在那扇被轻轻叩响的家门后,那一声充满期待的“来了啊”的应答里。
湘水汤汤,润泽万物。这里的叩门声,还将继续响下去,带着知识,带着温暖,带着最真诚的关怀,叩开更多特殊儿童的梦想之门,也叩响一个社会对“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对于小怡这样的重度智力残疾女孩来说,每一次叩门,都是对心灵的温暖触碰;每一次家访,都是希望种子的播撒——即使这颗种子发芽的过程比其他孩子漫长许多,但它终将有机会,在爱的浇灌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王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