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第三学生党支部“夕照松林”实践团队携手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成功举办“淑华的礼物”圆梦画展。活动当日,阳光洒在医院大厅,于淑华奶奶三十年间创作的数十幅画作整齐陈列,吸引众人驻足欣赏。近年来,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次强调丰富老年文体服务 。此次实践团助力圆梦,不仅为老人搭建艺术展示平台,也丰富了老人精神生活。团队成员精心筹备,用行动践行对老人的深切关怀。
凝聚善意,携手多方筹画展
实践团队走进松堂关怀医院开展实地调研,与医护人员及于奶奶本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创作故事与精神需求。团队对于奶奶的多幅宣纸画作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卷轴装裱,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了融合画作元素的钥匙扣、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赋予艺术作品新的生命力和传播载体。与此同时,团队积极携手松堂医院工作人员及院内志愿者,共同策划并推进画展的筹备工作,通过多方联动与社会协作,推动长者艺术与社会关怀的深度融合。
从前期策划筹措到具体环节设计,实践团全程躬身参与、反复打磨。无论是梳理画作时间线以呈现创作脉络,还是规划展区布局确保观展体验,亦或是细化开幕式流程,每一项工作都经过多次讨论与调整。成员们以专业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力求通过精心策划,让于奶奶的艺术成果被更多人看见,让这份坚守多年的创作梦想绽放光彩。
开幕剪彩,高光时刻洒温情
为让于奶奶的画作展陈更具纪念意义,夕照松林实践团精心策划一场充满暖意的开幕式,以细腻设计承载多方善意,让这场艺术之约成为老人难忘的回忆。
开幕式现场,温情在话语间流转。照顾于奶奶的医院工作人员从日常陪伴视角出发,提及老人坚持创作的热爱,感慨这场画展既是对老人精神追求的肯定,也是医患温情的生动写照;于奶奶的家人更是动情回忆老人与绘画相伴的岁月,感谢实践团让这份热爱被更多人看见,现场掌声与感动交织。
最受关注的环节当属精心设计的剪彩仪式。实践团特意邀请画家本人于奶奶作为核心嘉宾,与医院代表、家属代表、志愿者代表及团队成员共同剪彩。随着红色彩带落下,画展正式拉开帷幕。实践团成员表示,剪彩不仅是仪式的象征,更想让于奶奶感受到“被重视、被看见”,让这场画展成为一份满含敬意与爱意的礼物。
心意传递,实践团组织观展
于奶奶画展现场,除了动人的画作吸引观众驻足,夕照松林实践团的细致服务与爱心行动,更让观展体验满含温度,让善意在展厅内外持续传递。
展厅内,实践团成员分工明确、热情服务。他们或在展区入口引导人流,耐心提醒观展注意事项,确保现场秩序井然;或化身“解说员”,向观众娓娓道来于奶奶的艺术故事,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与坚守。不少观众表示,成员们的讲解让画作更具感染力,也让人更敬佩于奶奶的创作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还在展厅一角设置爱心义卖区,将精心准备的文创周边进行义卖,所得款项计划用于支持更多“圆梦计划”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小小的义卖区前人头攒动,观众们纷纷驻足选购,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实践团成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画展不仅是一场艺术展示,更能成为善意传递的桥梁,让温暖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我的礼物”,创意活动愈心灵
在以“淑华的礼物”为主题的于奶奶画展现场,夕照松林实践团精心策划的“我的礼物”互动活动,成为连接观众情感、传递治愈力量的暖心纽带,让画展不仅有艺术之美,更有心灵共鸣之暖。
活动区域内,实践团提前备好画笔、宣纸等材料,邀请参展观众亲手创作——有人用彩笔勾勒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有人写下暖心寄语。创作之余,观众们还自发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有人说“礼物”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有人提及画作中包含对家人的爱。轻声交流间,温暖的情感在展厅内流动,不少人表示,在动手创作与分享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平静与治愈。实践团成员表示,希望通过这场活动,让观众在欣赏于奶奶画作的同时,也能表达自我、传递温情,让“礼物”的意义在互动中不断延伸。
实践未止,学子调研恒深耕
随着本次画展圆满落幕,北林大人文学院本科第三学生党支部夕照松林实践团队的工作并未就此止步。团队将以此次画展为调研起点,系统梳理活动中与老年群体互动的一手资料,深度挖掘老人在艺术需求、情感表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真实状况,计划撰写一份聚焦老年群体的专题调研报告。
这份调研报告不仅是对画展实践成果的总结与沉淀,更旨在通过专业分析,将老人的声音转化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为后续开展老年文化服务、优化老年精神关怀项目提供数据支撑与方向指引。团队希望以调研为桥梁,让社会更清晰地看见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推动更多力量关注老年文化生活建设,助力构建更具温度的老年友好社会环境,让本次画展传递的温暖与关怀,延伸为长效关注老年群体的实际行动。(王弋超、 毛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