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盛夏,走进南漳烟区的田野,一幅别开生面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一行行茁壮的烟株亭亭玉立,金黄的烟叶在阳光下闪耀;烟垄之下,一簇簇饱满的豆荚探出“脑袋”;不远处的瓜田里,一个个滚圆的西瓜静卧在藤蔓间,静待采摘。
这并非简单的农作物“大杂烩”,而是南漳烟区近年来着力探索的“粮烟经”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科学的间作、套作与轮作,实现“一地多收、一季多金”,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烟粮融合,方寸地里生“金豆”
“以前总觉得,种完烟的地就得歇大半年,浪费了。”南漳县阳太坪村的烟农宁景旭望着自家烟田里长势喜人的黄豆,脸上笑开了花。他算了一笔朴素的“经济账”:“现在烟叶采完,地里的黄豆也快能收了。烟是‘主业’,豆是‘副业’,这黄豆不用额外怎么施肥,跟着烟‘沾光’就行。”宁景旭口中的“沾光”,正是南漳烟区推广的烟豆间作模式的智慧所在。烟草作为深根作物,其生长周期与浅根系的黄豆形成互补。烟叶采收后,黄豆恰好进入生长旺盛期,不仅能充分利用田间剩余的肥力、光热资源,其根瘤菌还有固氮养地的作用,为来年烟叶的生长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变闲为宝”的模式,让土地从“单季生产”变为“全年无休”,在方寸之间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烟经融合,轮作田里结“甜果”
“烟瓜轮作”体现了年轻一代“新农人”的市场洞察力。钟鼓坪村的李伟,是村里小有名气的80后种烟能手。三年前,他返乡投身农业,不仅把烟叶种得好,更把目光投向了烟叶采收后的“空窗期”。李伟指着自己那片紧邻烟田的瓜地,颇为自豪:“种烟剩下的底肥,西瓜正好用得上,省了一大笔成本。而且我们这里的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西瓜特别甜。”他笑着说,“一份投入,两份产出,这笔‘甜蜜账’,划算!”李伟的成功,为村里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也让“烟主瓜副”的轮作模式成了当地的热门选择,为乡村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融合,实验室里出“良方”
要实现“1+1>2”的效果,光靠热情和经验还不够,科学技术的支撑是关键。南漳营销部申报了《南漳烟草+蔬菜周年高效种植模式研究》科技项目,还与其他产区联合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开展了《适宜襄阳烟区的烟粮经融合作物比较初探》科技项目,正致力于研究烟草与粮经作物间作套作模式对烟叶产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影响,通过精准测算,找到不同作物对光、水、肥需求的最佳“共生点”,力求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种植规程,让农民在增收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从烟下生“金豆”,到地里结“甜果”,再到科技描绘的“丰收图”,南漳烟区的“粮烟经”融合之路,正从点滴探索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一曲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新时代“田园交响曲”。(邓习远、赵玉纲、宋晓勇、李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