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助力边远地区公共教育资源薄弱群体跨越知识门槛——带着这一目标,2025年7月24日,广西师范大学“柳韵智览”小程序教育实践团奔赴柳州科技馆,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此次探访聚焦柳州科技馆小程序的应用实践,旨在为本土文化教育类小程序的研发汲取灵感,推动广西文化公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小程序与展厅的“双向奔赴”
从一楼“探秘立鱼峰”等主题展厅的城市影像,到五楼VR体验区的“沉浸式体验”,不同楼层的空间叙事与展品设计,在小程序的串联下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传播链。成员们一边用指尖在小程序上翻阅导览地图与展品详解,一边在实地对照体验。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遇到了带孩子一同前来参观的家长,她表示:“这种‘线上指引+线下感知’的模式,让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的我们迅速把握参观脉络,也让我们直观体会到,好的参观辅佐工具能让本来有些许枯燥的知识像动听的旋律,一下就记住了。本来只是想带小孩来学点东西,但不知不觉,这些知识也进了我们的脑子。”
在逐层深入的调研中,小程序的细节设计引发成员们的关注。二楼“宇宙的回声”展区以互动演示解读宇宙奥秘,小程序通过技术手段将抽象的宇宙环境转化为可操作的动态模型,使原本充满神秘气息的宇宙空间变得清晰可见;三楼“科普秀场”展厅的答题功能,凭借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积极参与答题,其中就包含了我们实践团成员,当成员遇到了“答题盲区”,甚至有些小孩子主动上前解答:“这个答案在刚刚的讲解视频里面有提到!”,现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四楼“生命的咏叹”板块,借由小程序中丰富的图文、音频及模拟场景,让地域生命演化史从文字记载中走出来,变得可感可触,增强了游览者的体验感,在科技馆中,实践团成员们也看到了许多孩子在玩得不亦乐乎。
图为实践团成员使用柳州科技馆小程序辅助参观。韦佳彤 供图
知识传播的“通俗化密码”
小程序在知识转化上的巧思成为团队关注的焦点。四楼“生命的咏叹”展区通过小程序串联柳州生命演化史,将分散的化石信息、地质年代脉络等内容整合为连贯的数字叙事,让跨越亿万年的地域生命发展轨迹得以系统呈现;七楼天文气象专区则借助小程序展示实时与历史气象数据,并结合案例科普应急知识,通过可视化图表与情景模拟,让原本抽象的气象原理与应急技巧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掌握。
从各楼层的实际应用来看,小程序在不同展区的功能设计既贴合了展区主题,又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了传统展示方式的局限,有效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与传播效果,成为连接展览内容与游览者的重要纽带。这种对知识转化路径的探索,既保留了内容的专业性与严谨性,又通过数字化形式降低了信息接收的门槛,上到六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岁孩童都能从中学到新知识,进一步拓展了展览的覆盖范围与知识传递的有效性。
图为成员使用小程序辅助参观 韦佳彤 供图
从“经验借鉴”到“使命锚定”
调研尾声,柳州科技馆工作人员在与实践团交流时提到:“我们始终希望让教育资源不足的人也能便捷获取知识。”这句话与实践团“服务边远地区、推动文化普惠”的目标不谋而合,成为双方深入探讨的共识基点。
从展厅里的细致观察来看,实践团成员梳理出柳州科技馆的可复用经验:通过场景化设计将复杂文化内容拆解为具象呈现,降低不同群体的文化理解难度;依托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如答题、模拟操作等,持续提升用户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更重要的是,以小程序为技术载体,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使其成为连接边远地区与优质资源的桥梁。
这些经验为实践团的后续工作提供了具体参照。未来,广西师范大学“柳韵智览”实践团将带着这些思考深耕研发,在桂学博物馆小程序的开发中,既注重挖掘广西文化的深层内涵以保有文化的深度,又通过人性化的功能设计赋予科技产品应有的温度。最终目标是让广西的故事突破地域限制,以更易触达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助力文化普惠的进一步落地。(周海芸)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柳州科技馆门口合影。韦佳彤 供图
(广西师范大学 戚雨欣 李忻瑶 王妍 唐栩辽 胡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