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商音入画”实践团赴湘西菖蒲塘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2025-09-02 15:13:40 来源: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践行“实践育人”理念,7月14日至26日,中南大学“商音入画”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通过产业调研、科学支教、文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践行“实践育人”理念,7月14日至26日,中南大学“商音入画”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通过产业调研、科学支教、文化探访等多元活动,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发展,在乡土大地上书写青年担当。

田间地头:产业调研探寻振兴密码

首站,实践团离开校园,深入菖蒲塘村的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探寻乡村振兴的“标准答案”。在猕猴桃与柚子种植基地,队员们循着习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详细了解“红心绿心同枝生”的嫁接技术,记录从政府补贴到农户自力更生的产业变迁,见证特色水果如何成为“致富果”。

走进红色农家院,团队发现这里通过“修旧如旧”的改造,将红色文化与农耕体验相结合,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更带动周边农家乐与农产品销售,成为“农旅融合”的鲜活样板。而在曾经的废弃地前,如今整齐的菜园郁郁葱葱,村民龙建效的“变形记”故事,让队员们看到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带来的蝶变。

校园课堂:科学种子播撒成长希望

在菖蒲塘村小学,实践团为当地土家苗寨的孩子们打造了一场“科学盛宴”。队员们化身“小老师”,以小刺猬听故事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倾听的重要性,向孩子们传递“尊重与耐心”的成长道理。科学课堂上,支教老师讲述“小虫子”的大秘密,教会孩子生活中的健康知识;借助小苏打和白醋似“火山喷发”的化学反应,用简单材料点燃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

此外,团队还结合当地教育现状,通过折纸教学、故事分享等互动环节,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耐心与创造力。孩子们跟着“小老师”折千纸鹤和爱心,将亲手创作的喜悦,搭配温暖的话语赠与老师。师生间的友好互动,让知识的传递多了双向奔赴的温度。

茶乡深处:非遗产业共谱崭新篇章

走出课堂,实践团前往廖家桥镇八斗丘村茶园,探访党建引领下的茶产业发展之路。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队员们体验了“两个巴掌炒出来”的手工制茶技艺,理解了“科技无法取代”的匠人坚守;同时也看到传统产业的创新——为适应当代口味推出的柚子香黄金茶,让非遗茶香飘向年轻市场。

当地茶企通过“六杯茶六个故事”的创意,将苗乡风情融入产品,更建立研学基地,让游客参与采茶制茶,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人”:该基地带动12000余名茶农增收,甚至70多岁的老人也能通过技能培训分享产业红利。队员们结合调研,为茶企的新媒体推广提出建议,助力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市井之间:温情互动感受乡土脉动

调研途中,实践团与村民的互动充满温情。在走访农户时,队员们因与受访者儿女年龄相近而拉近距离,一位村民特意将西瓜递过来:“这么热的天,孩子们辛苦了。”这份质朴的关怀,成为调研路上最动人的注脚。

在乡镇集市,队员们看到新鲜蔬果的叫卖声、邻里间的家常话交织成浓浓的烟火气——这里不仅是物资交易的场所,更是村民维系情感的纽带,让大家深刻理解乡村社会的温度与活力。

从校园里的科学课堂到田垄间的产业调研,从茶香中的非遗传承到集市上的市井温情,中南大学“商音入画”实践团以青春视角记录菖蒲塘村的振兴故事。他们不仅为孩子们种下科学的种子,更通过实地探访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用实践诠释“知行合一”的校训。当青春力量遇见乡土振兴,这场夏日里的实践之旅,正成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纽带,让希望的种子在湘西的沃土上生根发芽,静待繁花满枝。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