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非遗传承的现状与困境,8月2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语言文化学院赴眉县文化传承调研团走进眉县文化馆,围绕非遗传承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通过参观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与馆长深入交流等方式,为眉县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积累实证素材。
眉县文化馆位于眉县滨河文化产业新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能包括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整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培养非遗传承人等,设有非遗展览馆、多功能厅、书画展厅等专业场地,获评“宝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眉县文明单位”等称号。
实践团成员在祁丹馆长带领下参观非遗展馆
跟随祁丹馆长的步伐,实践团参观馆内丰富的非遗文化,如高跷赶犟驴、威风战鼓等。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不仅是前辈技艺的传承,更藏着生活智慧与文化根脉。同时,实践团也意识到部分非遗传播范围较窄、年轻群体认知度不足的问题,期待能通过文旅结合、现代文艺创作等方式,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活”起来。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带着思考探索,主动提出疑问:在了解太白山七药文化时,实践团成员蒋希哲好奇“为何草药多带‘七’字”,馆长解释这与草药强药性相关,古人将病因与治法归为七类。实践团成员对眉县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密码”有更深刻的认知,也更清晰地意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
实践团围绕非遗文化传承路径对眉县文化馆馆长祁丹开展专访
实践团有幸采访祁丹馆长,深入了解非遗传承工作。谈及极具特色的眉县刺绣,馆长介绍,为适配现代审美与生活,文化馆助力传承人大胆创新,将传统大件刺绣用品,巧妙转化为胸针、发卡、耳环等小件饰品,让古老技艺融入日常。传承路上也有挑战,馆长坦言,基层文化馆开展数字化传播等工作时,受技术、人员、经费制约。“希望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人员方面提供支持,基层做好挖掘、保存这些基础工作,数字化传播这类对技术有要求的工作,还得靠上级部门助力。”
对于非遗长远发展,馆长满怀期待,呼吁构建“双向需求”生态。希望企业、景区主动将非遗融入发展,学校将非遗纳教学计划,不再只靠文化馆单向推动,“双向互动才能让传承效果更持久”,让非遗与景区发展、校园生活深度融合,激活传承的内生动力。同时,文化馆会借“非遗进校园”活动,如自2018年起一直在眉县第三小学开展教学,威风战鼓和刺绣则落地眉县职教中心,这些举措为眉县非遗传承开拓新路径,有助于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调研队表示,此次眉县文化馆之行让团队对“非遗如何活在当下”有了更具体的思考。后续,调研队将系统整合此次收集的一手资料,结合专业所长与观察所得,梳理出“非遗+文旅”融合的具体路径建议,比如推动非遗技艺体验与太白山旅游资源结合、设计非遗主题文创产品等,助力眉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同时结合大学生优势,构思年轻化传播方案,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非遗保护。此次调研的价值不仅在于形成一份报告,更在于搭建起青年与非遗传承的桥梁,未来将持续以青春之力,推动眉县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与创新动能。
实践团与眉县文化馆馆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的合照
文/姚海燕、廖心逸、彭博阳、姜润薇
图/万玲、严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