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至28日,水蕴羊城-珠江生态保护调研团在广东省广州市、清远市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珠江生态保护调研团围绕湿地生态功能衰退、河涌水质达标攻坚、水生态政策认知断层等三大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座谈采访、社区宣讲等形式,开展水知识科普,感悟现代治水伟业、感受科技治水、智慧治水魅力。
水文站里听珠江脉动,仪器声中探洪峰去来
7月24日,珠江生态保护调研团首站走进广东中大水文站,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调研团成员系统了解了水文站的历史沿革与职能定位,近距离观察了水位检测仪、水文数据接收和显示的简易平台,直观认识到水位、流量等数据从采集到呈现的全流程。调研团成员针对“日常监测中如何识别水质异常”“监测数据如何服务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等问题与志愿者展开讨论,对珠江流域水文监测体系、防风抗旱减灾成效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调研团成员结合“世界水日”主题向现场群众普及广东万里碧道规划,传递水资源保护知识,畅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愿景,迈出了公众认知调研的第一步。
调研团成员在中大水文站前合影
调研团成员在中大水文站前采访市民
飞来峡上锁西江苍龙,石壁之间鉴防洪匠心
7月25日,珠江生态保护调研团前往广东省清远市飞来峡水利试验基地,在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达、工程师李明等领导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按1:500比例尺构建的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物理模型,通过黄茅峡水库泄洪闸模型实验,直观理解了水利工程在防洪减灾中的运作原理。随后,成员们与河海大学校友深入交流,校友结合“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校训,分享了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勉励大家夯实理论基础、明确职业规划、实现“与水盟誓”的决心,并表达了对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的美好祝福。下午的座谈会上,基地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飞来峡水利枢纽对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供给的核心保障作用,剖析了珠江前航道污染的成因与治理进展,为团队后续分析水生态问题提供了专业视角。座谈尾声,调研团队与基地负责人就结对共建事宜展开讨论,期待未来在科研实践、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开展深度合作,为助力珠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调研团与飞来峡水利试验基地举行座谈
调研团与飞来峡水利试验基地负责人签订共建协议
调研团成员与飞来峡水利试验基地河海校友进行交流
东濠涌畔溯治水春秋,大塘街头燃护江星火
7月26日至27日,调研团将目光转向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历史与基层实践。26日,广东省广州市东濠涌博物馆的考察为团队提供了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鲜活案例。通过古河道砖石、传统治水工具及河涌变迁动画,完整呈现了广州东濠涌从“污染重灾区”到“亲水生态长廊”的蜕变历程。成员们在参观过程中认识到“控源、截污、机制、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对实现“绿美广东”与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27日,团队与广州市越秀区大塘街道办联合举办宣讲活动,围绕珠江生态现状、防治任务及居民参与路径三大主题,详解社区在污水管网维护、河岸绿化中的职责,并提供“使用无磷洗涤剂”“举报排污行为”等具体行动指南。现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居民反馈、解答群众疑问,与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珠江红利。
调研团在广州东濠涌博物馆参观
调研团在广州东濠涌博物馆门前合影
调研团为广州市秀区大塘街道居民分发调研问卷
监测站内巡千里河网,数据流中解护水玄机
7月28日,调研团前往广东省广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首先介绍了广州市水网水质监测系统及水环境污染监测系统的运行方式,讲解了模型在水生态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调研团参观了科普展馆、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水环境监测实验室等,逐渐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工作内容、在环境保护中的支撑作用有了具体的认知,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智慧治水的强大与底气。
调研团在广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合影
调研团参观广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科普展馆
广州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为调研团讲解颗粒物校准系统
此次实践活动,调研团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接触珠江生态保护体系的监测、工程、治理环节,积累了流域生态保护实践认知,同时也向公众普及了水资源相关知识。作为水文水资源专业的学子,成员们深刻地体会到“知水、爱水、护水”不仅是专业使命,更是青年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相关实践,以青年智慧助推广州水网建设,让“碧水清流”成为羊城最动人的生态底色。
文字作者:李想 刘凯琦
图片作者:黄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