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映乡韵,非遗伴成长:天津科技大学 “津” 彩非遗实践队

2025-09-01 09:48:35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为让非遗文化扎根乡村土壤,用传统技艺点亮孩子们的暑期生活,近日,天津科技大学 “津” 彩非遗实践队走进天津市滨海新区周庄子村,为村内 40 余名留守儿童与村民子女带来一场沉浸式剪纸文化宣传活动,让

为让非遗文化扎根乡村土壤,用传统技艺点亮孩子们的暑期生活,近日,天津科技大学 “津” 彩非遗实践队走进天津市滨海新区周庄子村,为村内 40 余名留守儿童与村民子女带来一场沉浸式剪纸文化宣传活动,让古老的剪纸艺术在乡村焕发生机。

活动在周庄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拉开帷幕。实践队队员首先以 “剪纸里的乡村记忆” 为切入点,通过趣味十足的故事分享与图文展示,向孩子们讲述剪纸艺术与农耕文化的紧密联系 —— 从描绘丰收场景的 “五谷丰登” 剪纸,到寄托吉祥寓意的 “喜鹊登梅” 图案,再到融入滨海渔村特色的 “渔船归港” 创作,队员们用贴近乡村生活的案例,让孩子们快速理解剪纸背后的文化内涵。当队员们拿出提前制作的、印有周庄子村标志性麦田与村口老槐树的剪纸作品时,孩子们瞬间欢呼起来,“这是我们村的树!”“我家旁边就有这样的麦田!” 熟悉的元素让孩子们对剪纸艺术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

进入实操教学环节,实践队队员根据乡村孩子的认知特点,设计了 “麦穗”“小鱼”“小房子” 等充满乡土气息的简易图案,并准备了安全圆头剪刀、各色彩纸及印好图案的模板。“大家先把纸对折,像折小船一样压平,再沿着线条慢慢剪……” 队员刘同学一边拿着剪刀示范,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对称剪纸的技巧。孩子们围坐成圈,眼神专注地跟着操作,有的孩子手指略显笨拙,队员们便蹲在身旁,手把手帮他们调整握剪刀的姿势;有的孩子想创作专属图案,队员们则耐心引导他们将乡村生活场景融入设计,现场不时传来 “老师,我想剪一只在麦田里的小鸟”“我要剪我们家的院子” 等充满童趣的想法。

“你看我剪的小鱼,鳞片是我自己画的!”“我的小房子有烟囱,还冒着烟呢!” 活动现场,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就感。周庄子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李主任全程参与活动,他表示:“村里的孩子平时接触非遗文化的机会不多,这次实践队带来的剪纸课,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一门小手艺,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丰富了村里的暑期文化生活,我们特别欢迎这样的活动常来。”

活动最后,实践队为每位孩子颁发了 “乡村非遗小能手” 荣誉贴纸,并将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张贴在村文化宣传栏内,打造了一处临时 “乡村剪纸艺术角”。实践队副队长陈同学说:“乡村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土壤,这里的孩子对自然与生活有着更直观的感知,这与剪纸艺术的创作灵感不谋而合。未来我们会持续关注乡村非遗传播,结合不同乡村的特色,设计更贴近当地生活的活动,让非遗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心里。”

(图为团队成员们与社区居民合照)

此次天津科技大学 “津” 彩非遗实践队的乡村之行,不仅为周庄子村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欢乐,更以剪纸为纽带,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桥梁,为滨海新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

作者(天津科技大学 李楠、刘芊奕)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