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7月25日,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知行合一,深耕基层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内蒙古专项——“亮丽北疆一城一榜”活动。本次实践旨在系统挖掘黄河文化与西口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结合包头市发展需求,探索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名片”的创新路径,助力包头文旅实力提升与特色品牌塑造。
探秘湿地脉搏,守护碧水清流
实践第一站,实践团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包头市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在小白河湿地,队员进行水质情况调查,实践团队采用专业设备对小白河湿地的pH值、溶解氧、浊度等多项指标进行采样检测,发现水质良好,为国家Ⅱ类标准,总氮值指标符合Ⅲ类标准,营养状况正常,说明包头市生态建设成果良好,并记录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及鸟类种类。通过数据分析,队员能更科学地评估湿地健康状况,为后续保护提供依据。除此之外,队员还了解湿地内生物多样性现状,并开展沿岸垃圾清理活动。烈日下,队员们手持垃圾袋和夹钳,沿河岸清理垃圾,为湿地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走进黄河村落,感受西口文化
实践第二站,团队成员参观了位于黄河谣民俗园内的多个博物馆。在黄河谣工匠博物馆,通过馆内的一件件老物件和场景化实景,我们了解到黄河先民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的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接下来,团队前往实践第三站——天下黄河第一村。游览纪念馆,穿过古街道,欣赏黄河沿岸美景。在为游客拍照打卡的同时,遇上了在母亲河遇上母亲的巧合。在此处,队员探寻到黄河作为包头市旅游资源的一张重要名片,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下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瞻仰古建筑,漫步古街巷,队员学习到了近代包头的发展历史,感受到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产生的西口文化的魅力。
除了发达的重工业,包头市还有亚洲最大的棉纺织厂。随着原厂的拆除,仅剩的包豪斯风格的印染车间被改装为包棉1958,变为日常的交际场所陪伴着包头市民,也是实践团队重点调研的景点之一。时代特征鲜明的标语,美味可口、种类繁多的特色小吃,新潮的面包店、打卡物,历史用生活化的方式融入了今天包头人民的日常。团队调研发现,园区通过 “老厂房+新业态”的组合,成功吸引了全年龄段群体——老年人在此怀旧休闲,青年人将其作为创业孵化地,儿童通过工业主题展览了解包头历史。团队据此整理出“工业遗产活化三要素”:历史肌理保护、多元业态融合、社群参与互动,为同类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实践样本。
建设自然生态,对话城中草原
实践最后一站,团队来到了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作为亚洲最大的城中草原,赛汗塔拉草原其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让步,在这里,可以看到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场景,幸运的话还可以遇见野生动物。它不仅是一座展示草原文化的殿堂,更是生态环保理念的实践者,体现出包头市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骑行在其间,队员感受到了包头市政府在谱写人与生态和谐发展道路中的努力和成果,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包头市作为黄河“几字弯”关键节点与西口文化核心承载地,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包头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到包头市政府对黄河文化的追溯探寻,对黄河生态资源的重视和合理利用,对黄河经济发展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激励着团队对黄河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将其融入包头市的旅游发展需求之中。(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知行合一,深耕基层社会实践团队”,文案:林函夙 图片:张智渤 云皓星 刘雨佳 赵翎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