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暖童心,救在身边” 爱心医疗社会实践团队
(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 832099)
导语
2025年7月6日至7月20日,石河子大学“氟暖童心,救在身边”爱心医疗社会实践团队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及霍城县开展为期14天的实践活动。团队以“健康服务暖基层,红色基因润青春”为主题,深入社区开展儿童口腔涂氟、老年健康宣教,在铁厂沟社区重点开设七彩课堂与“两弹一星”宣讲,同步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用专业服务传递温暖,用红色故事传承薪火。
健康护航:把专业医疗送进社区
7月7日清晨,可克达拉市的阳光穿透晨雾洒向街道,实践团队的队员们背着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和教学物资,走进霍城县中心社区。活动室里,消毒水的清冽气息与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交织,一场融合健康守护与红色传承的实践之旅正式开启。
“小朋友张开嘴巴,‘啊 ——’”在中心社区活动室,队员手持口腔镜,耐心引导儿童检查牙齿。面前的无菌托盘里,一次性口腔探针、氟化物凝胶、消毒棉球整齐排列,每件器械包装上都贴着灭菌合格标签。“所有工具都经过三次严格消毒,提前一天完成最终核查,确保绝对安全。”负责物资管理的队员介绍道。
涂氟操作严格遵循“检查—清洁—涂氟—叮嘱”四步规范。队员们穿着长袖白大褂、遵循无菌要求,涂完氟后,队员轻声叮嘱:“半小时内不能喝水、吃东西哦,让氟宝宝好好保护牙齿。”
隔壁区域的老年健康服务区同样忙碌有序。队员正为老人测量血压,发现数值轻度升高后,立即在健康登记本上标注。得知老人有高盐饮食习惯,指导教师接过话题:“高血压最怕‘盐超标’,每天盐摄入量不能超过5克,大概就是一个啤酒瓶盖的量。”现场演示如何用勺子估算用盐量,还教了一套“三分钟降压操”,老人跟着比划,连说“这个实用”。
心肺复苏演示区围满了居民。队员跪在模拟人旁,标准的胸外按压让教学模拟仪发出提示音:“按压深度5cm,频率115次/分钟,操作规范。”“大家记住‘30次按压+ 2次人工呼吸的口诀,按压时手臂要伸直,用身体重量发力。”随后邀请居民上台实践,尝试后的居民感慨:“原来看着简单,实际做三分钟就胳膊酸了!”
首日活动结束时,队员们完成了126名儿童的口腔涂氟服务,为 65 位老人测量血压并建立健康档案.孩子们举着“牙齿小卫士”卡通贴纸蹦蹦跳跳地离开,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拿着健康手册讨论降压方法。队员们靠在台阶上稍作休息,虽然衣衫已被汗水浸湿,但看着眼前的场景,都觉得 “这份辛苦换来了真真切切的安心”。
社区深耕:铁厂沟的七彩课堂与红色宣讲
铁厂沟社区是团队实践的重点站点,7月9日首次到访时,队员们就根据社区需求精心设计了活动方案;7月15日二次到访,刚到社区门口,就被孩子们围了起来:“老师,我们等你们讲两弹一星的故事呢!”
“今天的七彩课堂,先从认识‘国旗与民族’开始!”队员展开自制的彩色图谱,孩子们立刻围坐成圈。图谱上,五星红旗与各民族服饰图案整齐排列,队员指着图谱讲解:“国旗上的红色象征革命,五颗星代表团结,我们56个民族就像星星一样围绕着祖国。” 孩子们听得认真,不时举手提问:“老师,这些花纹代表什么呀?”队员笑着解答:“这是不同民族的特色花纹,就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要讲一群‘藏在戈壁滩的英雄’!” 队员拿出提前准备的“两弹一星”主题PPT,指着原子弹模型图片说:“上世纪 60 年代,一群科学家叔叔阿姨隐姓埋名,在沙漠里研制原子弹,他们住地窝子、喝雪水,用算盘算出了原子弹的数据。”孩子们瞪大眼睛,小脸上满是好奇。
宣讲结束后,VR眼镜手工制作成了“衔接课”。队员们分发硬纸板、凸透镜片,教孩子们组装简易VR眼镜:“透过镜片,能看到科学家们奋斗的戈壁滩,还有我们美丽的家乡!”——原来镜片内侧放入正在播放戈壁滩老照片和可克达拉风光的视频设备,孩子们戴上眼镜后惊喜地说:“我看到叔叔们在搬设备!”“还有草原和河流!”队员趁机引导:“科学家用知识保卫国家,我们也要学好知识建设家乡。”
活动中,孩子们全程专注投入,有的认真记录故事要点,有的在手工材料上画下 “英雄科学家”。社区工作人员笑着说:“孩子们平时最爱听故事,这样的红色宣讲太有意义了!” 离场时,孩子们拉着队员的手说:“下次还来给我们讲英雄故事好不好?”
7月12日的福安社区之行遭遇高温“烤”验。36℃的活动室负责涂氟的队员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不到20分钟就浑身湿透。“还有最后8个孩子,坚持住。”队员互相鼓励,摘下手套时,手心的汗水滴落在托盘上,却仍仔细用酒精棉球消毒每一件工具。
场外秩序维护同样不轻松。队员们分成三组,一组带等待的孩子读口腔健康绘本,一组教唱护牙儿歌,一组解答家长疑问。“孩子总爱吃糖,涂氟后是不是就不会蛀牙了?”一位妈妈焦急地问。队员拿出牙齿模型演示:“涂氟是‘防护盾’,刷牙是‘日常守卫’,两者配合才能打败蛀牙细菌哦。” 现场教孩子们 “巴氏刷牙法”,家长们纷纷拿出手机录像。
7月17日的锦安社区服务因分工明确而高效完成。队员们提前划分 “登记区—检查区— 涂氟区—观察区”,每个区域设 2 名队员负责,孩子们按“闯关”流程前进。“以前带孩子看牙要排队两小时,今天从登记到结束才用了15 分钟,太专业了!”家长竖起大拇指。当最后一个孩子完成涂氟,队员们互相击掌庆祝,汗水浸湿的手术服贴在身上,却挡不住眼里的光。
红色寻脉:聆听闫欣秋老人的兵团岁月
“重走沙海老兵路”的重要一站,是拜访第66团95岁的闫欣秋老人。7月19日上午,队员们走进老人的小屋时,桌上已整齐摆放着一排老物件——磨损的帆布挎包、泛黄的军绿色毛巾、浆洗得发硬的绑腿布,身上佩戴的6枚奖章熠熠生辉,一沓荣誉证书在晨光中泛着岁月的光泽。
“我1949年5月参军时,才20岁。”闫欣秋老人精神矍铄,1954年随部队集体转业来到新疆,从此扎根边疆投身屯垦戍边事业。“这些都是我的‘老战友’,跟着我走过了大半个世纪。”老人轻抚奖章,眼中泛起泪光:“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扎根边疆的兵团人共有的。”
谈及在牧区工作的岁月,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1952 年在霍城县牧区工作时,各族群众的热情比火还暖。” 他清晰记得一次惊险经历:当时他在拍摄哈萨克族传统游戏叼羊活动,不慎从马背上摔落,头晕目眩间,一匹受惊的马挣脱缰绳朝他冲来。“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哈萨克族青年骑马飞奔过来,一把抓住惊马缰绳死死拽住,硬生生把马拦了下来。”老人模仿着当年青年拽缰绳的动作,“他扶我起来时说‘解放军同志不能有事’,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这段经历让他从此把民族团结刻进心里,成为日后投身这项工作的重要动力。
1990年离休后,闫欣秋没有选择在家安享晚年。“只要群众需要,我就停不下来。” 他发挥经验优势,深入农牧团场宣讲党的政策,用亲身经历诠释兵团精神。这些年,他牵头成立多支志愿服务队,足迹遍布农四师多个团场。社区工作人员翻开记录册:“仅近五年,老人就开展政策宣讲80余场,帮助各族群众解决生活难题、调解矛盾纠纷120余件,大家都叫他‘身边的活雷锋’。”老人摆摆手:“我做的都是小事,兵团人就该这样。”
队员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翻看那些承载历史的老物件。老人拿着一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奖章说:“兵团精神不是口号,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老人脸上,他的话语坚定有力。
图5 队员聆听闫欣秋老人讲述兵团故事
14天的实践转瞬即逝,队员们的足迹留在了可克达拉市和霍城县的社区诊室、课堂与红色场馆。300余名3-12岁儿童的牙齿得到专业防护,178位老人获得健康指导,铁厂沟社区的七彩课堂让50余名孩子了解了红色故事,闫欣秋老人的岁月讲述让队员们对兵团精神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队员们在总结会上说。他们带回的不仅是社区的感谢信、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更有对“守护”与“传承”的深刻领悟——守护健康需要专业与耐心,传承精神需要真诚与行动。当列车驶离可克达拉市,窗外的田地与林带连成一片绿色,队员们知道,这段用专业传递温暖、用青春聆听初心的记忆,将永远成为成长路上的力量源泉。
附:实践团队信息
单 位:石河子大学
团队名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赴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金山街道霍城社区 ——“氟”暖童心,“救”在身边爱心医疗社会实践团队
文稿撰写:胥媛
图片摄影:王茜
团队成员:陈佳璐、王茜、陈富文、白晶晶、韩屿、胥媛、周易、林周予涵、许智宇、吴炯森、黄昱博、周鹏辉
指导老师:张瑞、郭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