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安徽农业大学“童心传声 解码八零”暑期社会实践团分赴安徽省皖西北、皖北、江淮分水岭、皖南四大综合试验站及关联产业服务主体,聚焦现代农业、助力产业振兴,扎实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据悉,该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安徽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少先队实践营专项省级团队。
聚焦产业链条,深入农业一线研学实践
实践团以安徽农业大学皖南综合试验站为核心,深入山区特色园艺产业开展实地研学。在试验站,驻站老师详细介绍了“一站一盟一中心”校县合作共建机制和“四体融合”农业推广模式。让同学们对农业合作与推广有了初步认知。
团队重点聚焦太平猴魁茶产业,在新明乡猴坑村,村书记叶文介绍了该村依托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太平猴魁从传统采摘、精细加工到现代化销售的全流程,还实地参观了半岛茶园,直观了解茶树种植环境与生长状况。在太平猴魁核心产区,非遗传承人黄桂林悉心指导同学们识别茶树、规划茶园,以及手工“捏尖”与机械制茶技术,使其掌握茶叶加工关键环节。同学们了解到,猴坑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茶叶,猴村组人均收入超20万元,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有力支撑。通过对比学习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队员们对安徽省情农情及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识。
探索智慧农业,科技赋能引领农业转型
实践团在皖西北综合试验站深入智慧农业核心现场,重点考察了大数据平台在现代农业中的实际应用。在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队员们现场操作智能农业数据平台,实时查看万亩农田的作物长势、土壤墒情和气象变化等关键数据。通过轻点屏幕,不仅可以追溯历史生产记录,还能对水肥配比、病虫害预警进行远程精准调控,切身感受到数据驱动如何提升农业决策的准确性和管理效率。
皖北综合试验站的崖州湾实验室宿州基地展示了水肥一体化的前沿应用。队员们亲手操作系统平台,尝试远程调整灌溉与施肥参数,体验基于实时数据的精准农艺管理。香沁园家庭农场则示范了葡萄夏季管理的技术要点,从摘心、抹芽到理蔓、绑蔓,体现出农艺技术与精细管理的深度融合。这些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智慧农业不仅是机械与设备的升级,更是通过数据整合与远程控制,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可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为传统农业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传播农业科技,打造田间育人第二课堂
实践团充分发挥农业院校专业优势,将试验站拓展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队员们将“月季组培提速繁殖”“光伏板下复合种植”“畜禽粪污转化菌菇原料”等实用技术,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种子语言”。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和互动问答等形式,带领孩子们认识智能农业装备,体验从育种到收获的全流程。
在实践课堂上,队员们耐心指导每一位孩子填土、播种、浇水。一位小朋友捧着自己刚发芽的蔬菜盆栽兴奋地说:“老师,好期待我的种子发芽呀!”树叶粘贴画区域同样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队员引导下,把梧桐叶剪成翅膀、将花瓣贴成笑脸,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他们认真挑选叶片、仔细粘贴,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植物形态和自然之美的感知。这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农业的乐趣与智慧,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知农、爱农、兴农的种子。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农技实践课,更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农业大地,以专业服务乡村产业,将青春汗水挥洒在振兴一线。未来,安徽农业大学将继续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金灿 张臻 陈浩宇 代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