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露珠打湿了他的头顶,路面湿滑,好似老天刚刚大发雷霆一般。他又像往常一样出现在黄梅县的每条大街小巷中。依旧翻开他那陈旧而厚重的工作手册,商户各种信息都一一在册。
二十一年以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县大小村落的零售点,从未偏离过这条执法路。
有人说他像一头“老黄牛”,也有人说他太过“较真”,但他每次都会微笑着对他们说:扎根岗位就得这样,不能怕麻烦,不能存侥幸,只有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才能守好市场的“安全线”。
他始终相信,只要守住岗位、深耕不辍,哪怕只是一颗微小的“螺丝钉”,也能在烟草市场监管的事业里,发挥自己的价值。
2004年5月,王利雄成为黄梅县烟草局稽查队伍的一员。第一次参与打假行动,面对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假烟,他既愤怒又手足无措。
那晚返程的车上,他望着窗外掠过的灯火,在心里刻下一句话:“让每只卷烟都来路清白,让每个商户都守得住规矩。”
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没有万众瞩目的时刻,他的日常是在乡间小路奔波,核对零售户的进货单据,检查卷烟的激光打码,向村民讲解假烟的危害。这些在旁人看来枯燥的“数据”,是他二十五年攒下的“执法宝典”。
(王利雄前往工作地点前的交谈)
2007年优秀先进个人、2008年优秀先进个人……墙上的奖状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从不主动提起,只是在新人来的时候,会打开抽屉让他们看看“这些不是荣誉,是责任,得一代代接好”他说。
队里来了零零后新兵,他主动教他们辨认真假烟的“土办法”——看烟丝的色泽、闻卷纸的气味,对于新型技术,他也不服输,跟着年轻人学用执法记录仪的云存储功能,笔记本上贴满了操作便利贴。“执法手段在变,但守好市场的初心不能变。”他说这话时,眼里的光和刚入职时一样亮。
如今的假烟包装越来越难分辨,有些甚至能仿造出正规烟厂的防伪标识。他就把真假烟的样本摆在桌上,对着阳光看、拆开包装比,连胶水的痕迹都不放过。“自己先成了‘火眼金睛’,才能让假烟无处藏身。”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两鬓染霜的“老兵”,王利雄始终记得出发时的方向。初秋的阳光穿过树叶,落在他核对卷烟编码的手指上,每一个动作都沉稳有力。
“这条路走了二十一年,还能再走下去。只要市场需要,我就一直守在这儿。”他的声音不高,却透着沉甸甸的分量,像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默默承载着责任与坚守。(张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