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鸢韵传薪三下乡实践团走进曹氏风筝工艺坊,通过沉浸式学习风筝制作技艺、开展多维度宣传推广活动,为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青春活力。实践小队成员不仅以匠心打磨传统技艺,更以创新思维拓展传播路径,用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沉浸式研学:60 余学时淬炼匠心,体悟非遗精妙
鸢韵传薪实践小队与曹氏风筝的缘分始于一场深度研学。在为期三天的学习中,全员累计投入超60学时,从竹篾选材、骨架扎制到纸面裱糊、图案绘制,系统掌握了曹氏风筝 “扎、糊、绘、放”四大技艺精髓。
曹氏风筝第二代传承人孔令民老师手把手传授独门技法,他介绍道,曹雪芹当年为帮助穷人掌握手艺,创作了便于记忆的歌诀,将风筝制作的比例规范其中,“想做5:1的娃娃燕就量五段,6:1就量六段,有了比例,谁都能上手”。队员们在学习中才明白,看似简单的沙燕风筝暗藏人体结构美学——成年男子比例为 7:1,女子为 9:1至10:1,使其呈现更优雅的姿态。
第三代传承人马年礁老师则补充了材料的门道:“竹子要选四年以上的毛竹或楠竹,竹节长度 40 厘米以上才合用;宣纸轻盈易飞但脆弱,布面结实却稍沉,各有讲究。”队员们在反复练习中体悟传统工艺的严谨与精妙,制作出了工艺精湛、形态灵动的沙燕造型风筝。
表 1 队员制作风筝现场照片
立体式推广:线上线下联动,让非遗走进生活
为打破传统非遗的传播壁垒,鸢韵传薪小队构建了“线上引流 + 线下体验”的推广矩阵。线上依托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技艺教学、非遗微科普等内容,浏览和播放总量破万,让曹氏风筝的魅力跨越地域限制。
线下推广更是持续发力,全队成员累计投入100余工时,策划执行了多场外展活动。从社区到国潮街区,队员们带着亲手制作的风筝和工坊文创产品,通过动态展示、互动体验、技艺讲解等形式,直接覆盖人群800余人,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风筝中的榫卯结构与力学智慧。
赋能式支持:技术加持非遗传承,搭建文化传播桥梁
除了宣传推广,小队还为工坊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协助搭建官方活动展示网站,设计制作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报名海报,开发“志愿北京”平台专属报名链接,让非遗体验活动的报名参与更加便捷高效。
表 3 网站首页
值得一提的是,队员们以风筝文化为核心进行创意设计,打造了专属IP人物“辛小鸢”。这个融合了沙燕风筝经典元素的可爱形象,既保留了曹氏风筝 “扎、糊、绘、放”的工艺记忆,又以年轻化的视觉语言拉近了传统非遗与大众的距离,为工坊的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符号载体。
表 5 队员设计IP形象“辛小鸢”
第三代传承人马年礁老师在访谈中提及,工坊正积极探索非遗创新路径,比如将曹氏风筝的经典图案与掐丝等其他非遗技艺跨界融合,“单一的传统非遗或纯手工风筝,价格较高,很难让大众接受,除非是对风筝情有独钟的人。所以我们希望让更多非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接受并了解”。而小队设计的“辛小鸢”,恰与这种“让非遗走进生活”的理念相契合,为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提供了青年视角的参考。
孔令民老师强调:“风筝只是文化载体,真正的非遗是那些看不见的智慧——曹雪芹留下的歌诀、结构里的力学、图案中的寓意。”队员们在推广中特别突出这些文化内核,比如沙燕风筝的拟人化设计:肥燕代表成年男子,瘦燕象征少女,比翼燕寓意夫妻和睦,让更多人理解“一根竹篾藏着百年人文”。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更探索出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正如马年礁老师所说:“曹氏风筝从奥运会福娃风筝到冬奥会展示,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未来,实践小队将持续关注工坊发展,助力这项曾作为国礼出访多国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