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场关于“文旅终端”的创新实践正悄然展开——浙江省温岭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旅游终端建设为支点,将零售网络深度嵌入滨海旅游产业链,用一方“既鲜又美”的终端示范店,串起了游客的“诗与远方”,也为传统卷烟零售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动能。
从“卖商品”到“卖体验”的场景革命
走进温岭石塘镇的“海韵”旅游终端示范店,是一片蔚蓝的“海洋世界”:墙面以渐变的海洋蓝为底色,镶嵌着贝壳、海星造型的装饰,几串仿渔网纹路的挂饰在穿堂风中轻扬;左侧墙面的风景照片里,既有石塘金沙滩的浪涌,也有渔家乐里飘着炊烟的木屋,照片下方贴满了游客留下的彩色便签纸,“海鲜面超鲜!”“买了鱼形酥当伴手礼,朋友说好看!”的字迹里,满是旅途的温度。
图为温岭烟草客户经理对旅游终端开展精准化陈列指导
这样的场景设计,正是温岭烟草“场景再造”理念的缩影。不同于传统终端的“商品堆砌”,温岭烟草紧扣“旅游”核心,将终端打造成“沉浸式体验空间”。货架上层是包装精美的“温岭记忆”礼盒,盒身印着石塘灯塔、千年曙光碑等地标图案,每一处细节都在讲述“山海温岭”的故事。中层陈列着本地特色饮品,玻璃瓶身透出琥珀色的蜜橘汁光泽,标签上不仅标注原料产地,更附上了“石塘果农手工采摘”的故事卡。下层则是小巧便携的“伴手礼专区”,鱼形糕点、贝雕钥匙扣等小物件整齐排列,方便游客“顺手带走一段温岭时光”。
“我们做过调研,现在游客购物,70%的消费决策取决于‘体验感’。”温岭烟草客户经理杨柳燕介绍道。为此,终端特别设置了“试吃试用区”,游客可以坐下来喝杯茶、尝颗果,顺便听听店员讲“石塘渔民晒鱼干”的传统工艺。摆着水果、茶具和特产包装的桌子,正是游客最常停留的“社交角”——有家庭游客在这里给孩子剥橙子,有年轻情侣举着茶具自拍,还有摄影爱好者对着墙面的风景照片调整镜头。
业态融合激活海洋文化的传播力
温岭烟草深谙“单丝不成线”的道理,主动跳出“卖产品”的单一角色,将终端打造成“旅游资源的连接器”。在“芳云渔家乐”旅游终端,一张蓝色的宣传海报格外醒目:底色是海洋蓝,上方“芳云渔家乐 风情旅游”的字样旁,印着海鲜美食、赶海娱乐、渔家游船三大板块的实景图——刚捞起的皮皮虾在竹筐里蹦跳,游客戴着斗笠在滩涂上挖蛤蜊,渔家木船载着笑声划破晨雾……
图为温岭烟草指导打造的“芳云渔家乐”旅游终端店内一角
“以前游客买完东西就走,现在会停下来问‘贝雕在哪里能体验制作’。”“芳云渔家乐”旅游终端店主老陈笑着说,“我们和镇里一家非遗工坊合作,终端成了‘体验入口’——游客买了贝雕钥匙扣,扫码就能预约工坊的手工课,做完还能寄回家。”这种融合,让旅游终端从“孤立的零售点”变成了“旅游服务枢纽”。老陈的货架上除了常规商品,还摆着“石塘非遗贝雕”的文创产品。
温岭烟草业务科负责人张杰介绍:“我们联合‘芳云渔家乐’梳理了游客最感兴趣的10个体验项目,把‘看得到’的美景转化为‘摸得着’的服务。”如今,游客在这家终端不仅能买到渔家乐特制的“海鲜调味酱”“鱼形酥”,还能现场预约赶海工具租赁、游船路线定制,甚至通过店员的手机直播,跟着渔民去海上“云赶海”。
从“终端升级”到“乡村共荣”,让振兴“看得见”
如今的温岭旅游终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从石塘的海岸线到松门的渔港边,每家终端都融入了所在区域的特色——有的主打“曙光文化”,有的聚焦“非遗贝雕”,有的结合“渔家美食”……“香溢”零售的品牌认知度逐渐上升。
旅游终端逐渐成为温岭旅游产业的“毛细血管”:它连接着农户与游客,让石塘的海鲜干货有了更稳定的销路;它串联起文化与消费,让非遗贝雕、渔家文化通过商品传递给更多人;它更激活了终端自身的生命力,让传统的卷烟零售终端转型为“旅游服务综合体”。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业务科负责人张杰表示,“一方面整合更多旅游资源打造更多精品终端;另一方面升级智慧终端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更精准地把握游客需求。”
“小终端”撬动“大振兴”,相信乡村的“烟火气”与“文化味”终会随着海风飘向更远方。(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