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诗中描绘的生生不息之景,恰是育人事业最生动的写照。教育的真谛,便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启迪心智。在城市社区的广阔天地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样是一片需要精心耕耘的田野,武汉工程大学听涛社会实践团成员廖宇新,便是这样一位心怀热忱的“播种者”。今年暑假,她先后走进武汉市东湖社区与汤逊湖社区,参与并组织了为期两周的暑期托管活动,尤其在汤逊湖社区担任主讲老师期间,她将自己的知识与对热情化作甘泉,为孩子们带去了别样的精彩。
心系社区,以知识担当青春使命
作为一名在武汉求学的当代大学生,廖宇新对这座“百湖之市”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日常与社区的接触中,她敏锐地注意到暑期里的孩子们虽然享受着假期的快乐,却也普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心理成长需要更多关注。这些观察让她深感责任在肩,也坚定了她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区、回馈社会的决心。在她看来,大学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
在东湖社区积累了一周的志愿服务经验后,她将热情与思考带到了汤逊湖社区,并主动请缨,担任了这里暑期托管班的主讲老师。她精心筹备,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成了一个集安全教育、科学普及、生态认知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综合性成长计划,致力于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既安全充实又充满探索乐趣的“第二课堂”。
深耕细作,打造多元化“第二课堂”
廖宇新的课堂,始于对孩子们最切身的守护。针对武汉夏季频发的暴雨天气,她开设“防洪避险”课程,将枯燥的预警信号和自救常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问答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面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她又化身网络安全卫士,在“以爱织网护清朗”课堂上,用“家门钥匙”比喻个人信息,教会孩子们如何设置强密码,为自己的数字生活筑起坚固的防线。
在点亮孩子们的科学之光时,她尤为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启发。一堂“光电知识大冒险”课程中,她以“你相信光吗?”这一充满趣味的提问瞬间点燃了全场的好奇心。原本抽象的光的折射原理与电的奥秘,通过她设计的互动实验和生动演示,变得直观可感,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深入探索。
而在“长江大保护”主题课上,她同样别具匠心。从动画片《我是江豚》切入,将生态保护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个人与母亲河之间的深刻联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生态课,让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今天的长江小卫士,就是未来长江大保护的主力军。”廖宇新课后说道。
润物无声,于细微处见真章
志愿服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讲的通俗易懂?如何吸引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如何妥善处理孩子们在心理课堂上流露的真实烦恼?这些都是摆在廖宇新面前的挑战。但她从未退缩,用耐心和智慧将每一次挑战都化为教育的契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做的是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廖宇新表示。她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情景模拟,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学会沟通与共情;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比喻,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形式,让学习过程充满欢声笑语。她正是这种坚韧和细腻,让她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
“廖老师,之后的暑假你还来吗?”这是托管班最后一天,一个孩子拉着廖宇新的衣角小声问道。对她而言,这句童真的询问,是这个夏天最珍贵的勋章。从最初面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忐忑,到后来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从单向的知识输出,到与孩子们在互动中共同探索,这次实践带给廖宇新的,远不止是经验的积累。她坦言:“我以为是我在教他们,其实孩子们也教会了我很多,比如最纯粹的好奇心和最直接的信任。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我们都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夏天,廖宇新和孩子们的故事,是无数大学生投身社区服务的一个温暖缩影。它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教育,是在人与人的连接中发生的。这份连接,点亮了孩子们的夏天,也让一个青年学子在奉献中找到了青春的价值与方向。这束在社区里亮起的光,微小但温暖,终将汇聚成炬,照亮更多前行的路。